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7311045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苏轼有诗云: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蕴藉丰富、朗朗上口的古诗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应对当前快餐文化充斥视听、使学生语言贫乏空洞的有效措施之一。那么初中阶段如何实施有效的古诗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一、解词译句,使学生读得懂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初中生,尚缺乏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积累。而初中阶段的古诗,并非都像小学阶段的静夜思 、 春晓那样通俗易懂,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样的诗句就不大好懂。初中生学古诗,遇到的第一道障碍往往是不懂字面意思。 所以, 初中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就

2、是进行必要的解词译句,连句成篇,然后把调序、补缺等翻译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赏析古诗的基本技能。有人认为解词译句是肢解作品,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美, 主张要朗读背诵、 潜沉涵泳。时下的公开课,有些教师也不大敢讲解词义和翻译诗句,怕被专家认为不符合新教育理念。殊不知,古人读诗没有大的语言障碍,而今天在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读诗,障碍就很大了。这种障碍,包括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当代学生太遥远,古诗语言在表达习惯、字词意义、句法结构等方面与今天大不相同。要当代学生像古代或近代学子那样靠诵读背默、静思内省来学诗,恐怕只能让学生产生畏惧抵触情绪。当然,对词句的解释翻译也不是不要,但最好以

3、弄懂大意、 不影响理解为原则, 决不能搞逐字逐句的繁琐讲解,到头来只让学生得到支离破碎的印象。二、诵读体味,使学生感得深“三分诗,七分读。 ”附着在汉字字形上的声、韵、调等信息都具有表义传情的功能。 唐代处忠和尚在 元和韵谱中指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深而远,入声直而促。 ”就是说,平声宽平,宜于表达和谐平缓的思想情感;上声劲厉,宜于表达沉郁凝重的思想情感;去声清幽,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情感;入声短促,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情感。韵脚的安排、声调的错落、清浊的搭配,都能传达出细腻丰富的情绪。在疏通大意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大声地、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披其文,入其境,感其情。诵读的

4、技巧关键在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古诗节奏并不复杂,五言诗一般是“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形式。重音一般落在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上。语调上注意高低错落,语速上注意缓急相宜。感情上注意区别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教师也应示范指点,并结合诗作背景,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散文描述法还原出生动的图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心灵感动,得到审美的愉悦。三、评鉴赏析,使学生说得出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 “辨于味而后可言诗。 ” 辨于味,就是感受作品的形象并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 “辨味”是审美活动, “言诗”是认知活动。没有“言诗”的古诗教学是不完

5、整、不成功的。当前的初中古诗教学,在评鉴赏析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有作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中考较少考查古诗鉴赏。为考而教、不考不教,是目光短浅的应试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失职。诗之所以要评鉴赏析,是因为构成诗歌艺术的语言、形象、情感、技巧等因素,只有在“说得出”的时候,才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才最终实现了积累语言材料、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这些目标。当然,鉴于初中生的水平能力,指导初中生鉴赏要以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为原则,力避概念化、术语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笔者以为,最要紧的是说清意象和意境,告诉学生意象就是融合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说白了就是诗中一个个事物;一组意象构成的画面就是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就是单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又组成了更大的凄清苍凉的意境。诗歌是通过由意象构成的意境来表达情意的, 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就要抓住意象和意境。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评析、鉴赏,至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古诗教学。诗是最原始、最纯洁、最动人的文学。但愿我们的古诗教学能够扎实有效,能够给在浮躁尘世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留下一个辞采葱倩、灵气飞动、音韵铿锵的美好印象,而不是屈聱牙、艰涩难懂、高不可攀。如此,语文教育就尽到分内之职,语文教师也就问心无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