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7309725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碳经济培训教程精品PPTStillwatersrun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在线学习考试相关事宜在线学习考试相关事宜v丹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丹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培训报名查询。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培训报名查询。v辽宁省干部在线学习网辽宁省干部在线学习网() 专业技术人专业技术人才在线学习专区。才在线学习专区。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v、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v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术语解释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术语解释v三、践行

2、低碳生活三、践行低碳生活一、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一、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v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温上升。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温上升。v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v气候变暖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气候变暖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 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 v早在早在19791979年年2 2月,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月,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召开

3、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就已经将全球变暖的问题提上的科学研究的日程。就已经将全球变暖的问题提上的科学研究的日程。v19881988年年6 6月的多伦多会议,这是关于全球暖化问题的首次重大的国际性聚月的多伦多会议,这是关于全球暖化问题的首次重大的国际性聚会。会。 v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基础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责任区别。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责任区别。v哥本哈根协议主张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哥本哈根协议主张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 2度以内。度以内。v巴

4、厘行动计划启动了以一个愿景和四个支柱(减缓、适应、资金、巴厘行动计划启动了以一个愿景和四个支柱(减缓、适应、资金、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气候谈判进程。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气候谈判进程。3、气候博弈本质与低碳经济理念产生气候博弈本质与低碳经济理念产生 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v碳排放权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碳排放权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 v技术开发与转让可推动国家的发展技术开发与转让可推动国家的发展 v资金供给与获取影响国家投资情况资金供给与获取影响国家投资情况 v减排措施的成效决定着可持续发展减排措施的成效决定着可持续发展 v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低碳经

5、济理念低碳经济理念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从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从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的科学行动,到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气候谈判曲折前年代的科学行动,到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气候谈判曲折前进,再到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行动广泛开展,关于发展权与排进,再到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行动广泛开展,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对国际气候博弈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刻,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对国际气候博弈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刻,最终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最终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v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

6、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球性革命。v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

7、到气候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v碳生产力碳生产力:是每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是每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GDP总量。低碳总量。低碳 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生产力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生产力 v森林碳汇:指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森林碳汇:指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活动或机制。活动或机制。v碳碳 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 v碳碳 关关 税:指对高能耗产品的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

8、税:指对高能耗产品的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 关税。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排关税。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排 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 品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品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v碳锁定碳锁定: 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技术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该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组织形成正反馈,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使得整个社会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并形成路径依赖。通俗点说,碳锁定会阻碍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的新技术研发及其普及。“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解除碳锁定”的同义词。 v CCS CCS 即二氧化碳捕集与封

9、存技术即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碳捕集技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v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技术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技术:这是当今较为成熟的高效发电技术,节能减排效果非常好,是中国新建燃煤电厂的优先技术选择。v消除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消除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 v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异同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异同 这三种经济之间是紧密的联系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比循环经济的概念相对宽泛,绿色经济不等于低碳经济,它包括了伦理的、经济的、环境的方方面面。低碳经济的针对性特

10、别强,其范围比绿色经济要小,但比循环经济要宽泛。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绿色经济没有碳排放的刚性约束。绿色的不见得是低碳的。 三、践行低碳生活三、践行低碳生活v低碳生活方式的衣食住行用低碳生活方式的衣食住行用v碳足迹:碳足迹:所谓碳足迹,其实是一个形象的比 喻,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 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 迹。v碳足迹计算器碳足迹计算器 :评估个人生活碳排放的工具。1、据研究,如果未来全球上升(B),世界上20%-30%的物种可能面临灭绝。A 11.5B 1.52.5C 2.53.5D 高于3.52、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B)城市召开。A米兰B哥本哈根C巴厘岛

11、3、京都议定书直到2005年(B)批准后才正式生效。A美国B俄罗斯C英国D澳大利亚4、国际气候谈判经历的(A)阶段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5、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在(A)召开。A 日内瓦B 京都C 哥本哈根D 坎昆6、各国的碳排放具有阶段性特征,这种特种可以用(B)表示。A 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B 碳排放弹性指标C GDP增长速度与碳排放增长速度的比值D GDP与碳排放的比值7、全球人均碳足迹约为( D )。A 3.9吨B 4.0吨C 4.2吨D 4.3吨8、( B )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A林业低碳B森林碳汇C二氧化碳减少技术D超超临界机组技术9、我国目前唯一

12、现实的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是( C )。A天然气B太阳能C核能D地热能10、中国能源消费以( A )为主,而优质能源的利用存在“先天不足”。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核能11、人工造林面积居于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是( D )。A印度B巴西C俄罗斯D中国12通常,超超临界的发电成本比常规亚临界的发电效率高(B),发电成本低13%15%。A4%6%B4%5%C5%6%D6%8%13、( A )是配额交易市场的代表,是目前最大的跨国家、多部门参与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A EU ETSB ETGC CCXD NSW14、( C )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

13、交易平台。A EU ETSB ETGC CCXD NSW15、“地球一小时”是( B )应对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A 绿色和平组织B 世界自然基金会C 乐施会D 自然之友16、目前(ACD)等方面来看,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具有很明显的不可持续性。A环境B技术C经济D社会17、技术问题是气候谈判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AC)两个方面。A技术开发B技术创新C技术转让D技术支持18、京都议定书虽然在1997年就已经面世,但(BD)等国迟迟不愿批准而未能尽早生效。A英国B美国

14、C日本D澳大利亚19、低碳产品包括(AB)。A太阳能热水器B节能灯C发展低碳经济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行动D低碳经济等同于“节能减排”21、欧盟能源战略的核心是(CD)安全稳定节能提高能效22、农业生产活动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主要包括(ABCD)。稻田甲烷排放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动物粪便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23、2009年4月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了一里程碑式的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其核心内容是(CD)。将能源效率提高30%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D设定可再生能源

15、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20%的约束性目标24、建筑能耗主要包括(ABCD)方面。A采暖能耗B空调能耗C工厂的热水供应能耗D工厂照明能耗25、下列能源中属于无碳能源的是(ABD)。A生物质能B水能C煤炭D风能26、我国应采取节能减排的部门主要有(ABCD)A化石能源发电部门B工业部门C交通部门D建筑部门27、以下不属于新能源范围的是(CD)。A太阳能B核能C煤炭能源D石油28、“西部气候倡议”是同(ACD)联合制定。A亚利桑那州B马里兰州C加利福尼亚州D新墨西哥州29、我国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ABC)方面进行了改善。A全面落实污染者责任B限制过度包装C对农业和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

16、治提出了原则要求D修改了固体废物的出口管理方式30、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关于减少全球变暖污染规定包括(ABCD)等内容。A温室气体减排目标B成本控制C辅助性减排D排放配额的分配31、英国将利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增加低碳电力,并将在以下(ABCD)方面采取措施。A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B发展核能C开发碳捕集和封存技术D开发智能电网32、英国的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中,各行业的对策包括(ABCD)领域。A电力和重要业领域B交通领域C农业、土地与废物管理领域D工作场所领域33、日本所制定的低碳发展规划主要可分为(ABC)三大类。A能源战略规划B低碳社会规划C经济转型规划D低碳转型发展规划34、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17、在(ABCD)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商业性节能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也获得了繁荣发展。A美国B加拿大C欧洲D印度35、以下属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是(AB)。A芝加哥气候交易所B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C北京环境交易所D英国排放交易体系36、零碳项目不仅拥有松德堡地区各利益相关方的努力,还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包括与(AB)的合作。A世界自然基金会B美国索诺玛县C中国上海D采暖37、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能耗包括(ABCD)A照明B办公设备C家用电器D采暖38、低碳转型的政策工具包括(BD)。A法律法规B经济激励C市场机制D规划引导39、以下关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18、)。A多伦多会议是关于全球暖化问题的首次重大的国际性聚会B气候变化问题在1988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被首次提出来。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1988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议中同意设立的。DIPCC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设立的。40、以下关于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的命题正确的是(ABC)A气候变暖会造成水资源短缺B环境恶化C海平面上升D物质灭绝41、京都议定书中现行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既考虑了产品生产者的责任,也考虑了消费者的责任。B A对 B错42、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是世界上在该领域的第一个法律,英国人视其为发展“低碳未来”的世纪承诺。A A对 B错43、瑞典在绿色电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A A对B错44、上海市以低碳世博,推动低碳城市建设。A A对 B错45、中国的低碳试点城市已经是低碳城市。B A对B错46、吉林是我国工业城市低碳转型的研究样本。A A对B错47、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能力,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A A对B错48、二氧化碳当量是常被用于测量温室气体的单位。A A对B错49、臭氧是温室气体中在大气中存活时间最长、存量最大的气体。B A对B错50、产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的碳排放对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A A对B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