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7249292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7.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上册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 2. 列举细菌和真菌对植物和动物(包伙人)生活列举细菌和真菌对植物和动物(包伙人)生活的影响。的影响。3. 3. 关注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关注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满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层会不会年,森

2、林里的落叶层会不会越积越厚呢?为什么?越积越厚呢?为什么?讨 论 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面包发霉真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分析下列图片中展示的生物现象。食物的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能见到,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更是片刻不会停止的。有机物有机物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水水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

3、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进而制造有机物。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是寄生生活的,它们能够从活的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是寄生生活的,它们能够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动植物体和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例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病。例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

4、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人患手癣、足癣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人患手癣、足癣等疾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等疾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等植物疾病,都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等植物疾病,都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电镜下的链球菌(颜色经人工处理)电镜下的链球菌(放大6 000倍,颜色经人工处理)手癣小麦叶锈病(左)和玉米瘤黑粉病(右)细菌(如链球菌)细菌(如链球菌)真菌真菌手癣、足癣等手癣、足癣等感染棉花、水稻、小麦、玉米等植物感染棉花、水稻、小麦、玉米等植物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扁桃体炎、猩红热

5、、丹毒等地衣豆科植物的根瘤与动植物共生与动植物共生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共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共生生(symbiosissymbiosis)。)。 除了上面谈到的细菌、真菌与植物的共生现象外,细菌、除了上面谈到的细菌、真菌与植物的共生现象外,细菌、真菌与动物的共生现象也很普遍。例如,在牛、羊、骆驼等草真菌与动物的共生现象也很普遍。例如,在牛、羊、骆驼等草食动物的胃肠内,生活着一些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食动物的胃肠内,生活着一些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又可

6、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的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你自己的肠道中也有多种多样的细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你自己的肠道中也有多种多样的细菌,大部分是正常菌群,对人体没有危害,其中有些细菌还能菌,大部分是正常菌群,对人体没有危害,其中有些细菌还能够制造维生素够制造维生素B12 B12 和维生素和维生素K K,对你的健康很有益处。人体肠道,对你的健康很有益处。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几乎占粪便干重的一半。内的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几乎占粪便干重的一半。归纳: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方式归纳: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方式寄生寄生腐生腐生共生共

7、生从活的动植物体内获取营养物质从活的动植物体内获取营养物质从死的动植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从死的动植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与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与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20142014中山中考)下列其中一种细菌获得营养的方式中山中考)下列其中一种细菌获得营养的方式与其它三种细菌不同的是(与其它三种细菌不同的是( ) )A.A.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用乳酸菌制作泡菜B.B.甲烷菌利用有机物产生沼气甲烷菌利用有机物产生沼气C.C.枯草杆菌使水果腐烂枯草杆菌使水果腐烂D.D.根瘤菌长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根瘤菌长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D考考你小结知识点小结知识点1.1.在自然界的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循环中,

8、中,细菌和真菌能菌和真菌能够把把动植物的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体分解成 、 和和 ,这些物些物质又能被又能被 吸收和吸收和利用,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而制造有机物。2.2.有些有些细菌和真菌与菌和真菌与 共同生活在一起,它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相互依赖, ,这种种现象叫作共生。象叫作共生。举例例地衣是地衣是 与与 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 与豆科植物共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生形成根瘤。有些有些细菌在菌在肠道里与道里与动物(或人)共生。物(或人)共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水无机盐无机盐植物植物真菌真菌动物或植物动物或植物彼此有利彼此有利藻类藻类根瘤菌根瘤菌评价实验方案 为证明细菌对

9、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方案方案1 1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暴露在空气中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方案2 2甲组灭菌处理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甲组灭菌处理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方案方案3 3甲乙两组都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甲

10、乙两组都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后放在无菌条件下讨论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这个对照实验除了有无细菌这一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这个对照实验除了有无细菌这一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方案方案3 3。因为保证了甲乙两组除了有无细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为保证了甲乙两组除了有无细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技能训练1.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

11、画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错误的画“”。(1)(1)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分解者。 ( ( )(2)(2)只要有细菌和真菌存在,人和其他动植物就会生病。只要有细菌和真菌存在,人和其他动植物就会生病。 ( )(3)(3)一些细菌生活在牛、羊胃肠内,不但不引起牛、羊患病,还对一些细菌生活在牛、羊胃肠内,不但不引起牛、羊患病,还对牛、羊有好处。牛、羊有好处。 ( )2. 2. 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过程属于: ( )( ) A. A.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B.B.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C.C.蒸腾作用;蒸腾作用; D.D.吸收作用。吸收作用。3.3.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为什么?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为什么?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元素,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将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元素,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B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