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567003861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意法论”是一个值得“激活”的文学批评传统,它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而从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则到清初才出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就是内容,

2、如主题、思想情感等; 而“法”就是形式,如体裁、语言、手法等。在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就创作而言,诗人要透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 就批评而言,读者要从形式把握其内容。它强调不可以将内容和形式强行割裂,反对完全以内容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主要依据,而将形式的功能视为若有若无,这就是“意法论”的基本含义。虽然这一概念出现得较晚,但蕴含了这一意涵的不同表述可谓由来已久。这样一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呢? 它至少意味着“意”和“法”,或者说内容和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经过百年以来现代学者的层累涂刷,其心目中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恐怕不出以下印象:要么是“言志”“载道”等空洞的

3、判断,要么是“神韵”“肌理”等含混的名词,再不就是如王夫之的价值观:“情为至,文次之,法为下。”但王夫之的话有其特别的针对,即反对法则主义,并非一概否定“法”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当时王室藏书分作“六略”,也就是六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五类都是根据其“说什么”也就是其内容划分,唯独“诗赋略”是根据其“怎么说”也就是其形式划分:不仅如此,赋类之中的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和杂赋,也还是从如何结撰成篇的视角所作的区分。中国目录学史上首次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无论是整体分类还是细部分类,形式的重要性已经有所显现。齐梁时代的刘峻,将文学作品分作“形文”“声文”和“情文”,而区分“文”与“非文”的标准是“形

4、”(俪对) 和“声”(音律),是文学形式的因素。至于“载道”的意思,其含义不是对于“技”的否定,而是一种提升。如果我们再重新检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提出,或许也能得到新的认识。“诗言志”谓诗歌“说什么”,而从“歌永言”到“无相夺伦”都是“怎么说”,“神人以和”“百兽率舞”则是音乐的效果,这些都取决于音乐表现上的“和谐”,感动人神百兽的秘诀是在“怎么说”。这么看来 强调“说什么”的“言志”“载道”,其实也包含了对于“怎么说”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总体脉络中,“意法论”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同等重要,就很容易得到理解了。(张伯伟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有删改)材料二:“义法”是桐城派的创作理论

5、,其代表人物方苞从春秋史记等经典著作中提炼、概括出来。“义”即言有物,是就文学作品的内容而言,要求文章有充实、有意义和可以致用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是指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形式和方法。“义法”简单说,就是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要求。“义”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属于“说什么”的层面,要求文章“言有物”。方苞的“义”是指作品中表现的人物、事物和事件,要求文章内容符合“义理”或“道”,桐城派的“义”的内容主要为彰显儒家之道,尤其是程朱理学之道。“法”是对文章形式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古文的体例规范、创作原则和写作技巧上。桐城作者自称其文“气清词洁”,用方苞的话解释即合乎“义法”。姚鼐也说:“为文不可有注疏、语

6、录及尺牍气。”“义法”之“法”究其本质,是对文章语言的要求。语体上,要分清语体,提炼适合散文的语言,避免混杂; 风格上,语言简洁; 词语上,遣词准确、清新,平易晓畅、雅俗皆懂;结构上,语句承接变换,但有中心。方苞认为“有物”决定“有序”,但形式并非孤立被动的,形式对内容的选取有相应的要求和限制,他发现各种文体在创作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相应的要求。他分析论述国语春秋中的列传之例,旨在说明传志等文体中,不能将奏议收录其中。同时评析前人作品“记事之文,惟左传史记各有义法”。他视每篇文章为有机的生命体,前后气脉贯通呼应衔接都不可有悖于文体要求,从而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义”与“法”不是简单地二元相加

7、,而是依存共进的整体。一方面,“法”由“义”生,文章内容反映出的精神情感会对文章形式提出要求。例如,方苞认为,史记中伯夷、孟子、屈原等传中采取了议论和叙事相间的写法,是由于他们以道德节义著称。“而事迹则无可列者”,若直接写其事迹,则不能编纂成篇,但其他有事迹可编者,就不能采取叙议相间的写法。另一方面,“义”由“法”生。如方苞在春秋通论序中写:“凡诸经之义,可依文而求。而春秋之义则隐寓于文字之所不载,或笔或削,或详或略,或同或异,参互相抵,而义出于其间”这就是说春秋之义,并非如常文以文字直接表述出来,而是通过文法的讲究而暗示出言外之意。这便是“义”寓于“法”中。(改编自百度文库桐城派“义法说”的

8、内涵)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法”作为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但蕴含了这一意涵的不同表述则出现得更早。B.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意法论的内涵是,要求读者从形式把握内容,而反对将形式视为若有若无。C. “义法说”是方苞从春秋等经典中提炼的,其“义”的内涵与“春秋之义”的内涵相同。D. 方苞认为,“有物”决定“有序”,即“义”决定“法”,但又认识到“义”也受“法”限制。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材料一提及中国目录学史上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意在证明古人意识到作品形式的重要性。B. 材料一认为,“意法论”这一概念意味着在古代“说什么”和

9、“怎么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C. 材料二中,方苞多次提到史记,是因为史记符合“义法说”,在内容与形式上完美结合。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如引班固汉书艺文志和姚鼐有关论述,有力证明“法”的作用。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意法论”或“义法说”论据的一项是( )A. 蜀相从首联开始就不断蓄势,服务于主题:对诸葛亮的景仰缅怀和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例如,用“丞相”而非“蜀相”,表示敬仰,“寻”字表明专程探访,遣词用字均为主题服务。B. 解读望海潮东南形胜时,要知人论世,当时词人要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所以词作的主要内容是描绘杭州的繁盛,借此表达对官员的赞美。C. 解读扬州慢时,不仅要注意词中的描写和典

10、故,还要注意慢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谐婉的音节和精妙的词句,反映了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D.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间以骈句,骈散结合,错综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结语势,张弛有度,波澜起伏,强调了盛衰多由“人事”的观点。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意法论”与“义法说”的不同之处。5. 结合材料一的第一段,说说李白的蜀道难是如何通过“法”,完美地呈现“意”的。【答案】1. C 2. D 3. B 4. “意法论”既是创作论,也是文学批评理论;而“义法说”是创作论。“意法论”是针对诗歌创作和批评而言的;而“义法说”是针对古文(即散文)创作而言的。“义法说”在内容上主要为彰显儒家之道,尤其是

11、程朱理学之道,在形式上则特别强调对散文语言的要求,即“气清词洁”;而“意法论”则只是强调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 5. 体裁上,李白借相对自由的乐府旧题(写“杂言古体诗”“古体诗”也给对)抒己怀,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语言上,冲破五言格局,采用长短句式,参差有致,使全诗显得此起彼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手法上,多用夸张、想要的手法,写出蜀道的雄奇险峻,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其义的内涵与春秋之义的内涵相同”错误。由原文“义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属于说什么的层面,要求文章言有物。方苞的义是指作品中表现的人

12、物、事物和事件”可知,方苞“义法说”的“义”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品中表现的人物、事物和事件,而“春秋之义”是指孔子所提倡的正统思想、道德价值观。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如引班固汉书艺文志”错误。由原文“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当时王室藏书分作六略,也就是六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五类都是根据其说什么也就是其内容划分,唯独诗赋略是根据其怎么说也就是其形式划分:不仅如此,赋类之中的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和杂赋,也还是从如何结撰成篇的视角所作的区分”可知,班固汉书艺文志应该是例证,并非引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13、对望海潮的解读只涉及知人论世,有“意”无“形”。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而从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则到清初才出现”可知,“意法论”既是创作论,也是文学批评理论。由原文“义法是桐城派的创作理论”可知,“义法说”是创作论。由原文“就创作而言,诗人要透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 就批评而言,读者要从形式把握其内容”可知,“意法论”是针对诗歌创作和批评而言的。由原文“法是对文章形式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古文的体例规范、创作原则和写作技巧上”可知,“义法说”是针对古文(即散文)创作而言的。由原文“桐城派的义

14、的内容主要为彰显儒家之道,尤其是程朱理学之道”“桐城作者自称其文气清词洁,用方苞的话解释即合乎义法”可知,“义法说”在内容上主要为彰显儒家之道,尤其是程朱理学之道,在形式上则特别强调对散文语言的要求,即“气清词洁”。由原文“它至少意味着意和法,或者说内容和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可知,“意法论”则只是强调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运用的能力。由原文“就创作而言,诗人要透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可知,诗人要透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而蜀道难中李白借用相对自由的乐府旧题(写“杂言古体诗”“古体诗”也给对)这一“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即呈现“意”,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15、。“法”是形式,除了包含体裁外,还包含语言。蜀道难在语言上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使全诗显得此起彼伏,荡气回肠,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法”还包括手法。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出蜀道的雄奇险峻,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 4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月光下蔡东这是南方最舒服的季节,不冷不热,风和阳光都清清爽爽的。借着路边的玻璃门,我悄悄打量自己,发型衣着都过得去,心情虽忐忑,也还藏得住。想一想,像上辈子的事了,现在的她,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时间露出一个小豁口,旧事一幕幕涌出来。想起了那场梦,在梦中的小城白事上,我一眼认出她来,她远远地站在幔帐边,目光交汇的时候,她嘴唇动了动,好像有话对我说。犹豫半天,等我下定了决心去找她,她已经离开了。她到得比我早。隔着窗子端详她的侧影,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墨绿色针织衫,背是挺直纤瘦的,我心里踏实了些。快走到座位时,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