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566741727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概念指向的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文明的发展与转型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文化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标志,只有文化的转型才能实现文明的转型。当代中国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文化是什么?学界曾经概括过一万多种定义,进而归纳到一个共同认知:文化的核心是人。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化就是文化,文化

2、学就是人学。人作为文化的核心,其生活就是文化的表征。百姓生活是文化变迁的鲜活演示,文化发展创新也无不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文化是吟诗作赋,更是柴米油盐:台上的故事是文化,台下的生活亦是文化。因此,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讲,文化的问题就从是什么变成了我们需要什么?去年淄博烧烤火遍全国,从机构到民间,各种研究分析给出了很多理由。如果单凭一个淄博现象还不足以让我们看清楚文化的动向,那么接下来一个个的文旅爆款、一个接一个火起来的城市,应该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榕江“村超”再到“尔滨现象”,人潮涌动之处是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更是安定祥和的人心愿景,可以说国泰民安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成为最

3、大的文化感召力,无论是古老的淄博齐文化、新奇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还是融合中西的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都因为有了家国文化的底色才融入了国人的情感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民众用行动作出了文化的选择。文化除了有共通性,还存在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来自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观念到情感表达,从理性思辨到感性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人。因此,文化传承不仅有看得见的工艺、戏曲、文物、民俗

4、仪式,更有看不见的观念、理想和规范。比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乐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生活,礼记开篇“毋不敬”,以礼释敬,成为中国人崇尚的文化性格。基于道德理性的“礼”作为行为规范,基于审美感性的“乐”作为心灵育化,一刚一柔相济并施,超越地域和时间,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直至今天,从淄博的“好客”到哈尔滨的“客”,各地文旅用招待家人一般的敬意、对待亲人一般的诚意赢得了大众青睐,被礼乐文明滋养的中国人又在续写着新时代的礼乐文化。传承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延续文化命脉的前提,而创新更是文化生生不息发展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

5、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如果说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艺术团体都已经展开了积极行动,那么在文化创新的赛道上,民众的力量同样不可等闲视之。民间力量中既有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更有广大的民众。比如在自媒体的领域中,民间力量就较为活跃,从题材内容到手法形式再到技术手段,都生动展现了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更为广大的民众一方面作为受众,其观看和喜爱推动着创作者们的持续创新,另一方面,他们又身体力行地把创新文化的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当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从镜头中到景区和街头,从国内到国外,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穿着汉服的人。我们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

6、同时,更感慨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新的文化生命体展现了新特点和新品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形态,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精神。民众是文化的践行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新的文化生命体正在民众生活中扎根生长,并表现出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态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青年力量的加入。当代青年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转化为文化创新的智慧和行动,无论是学习研究、挖掘传承还是创作传播上,他们以活跃的思维、开阔的想象、充分的自信、丰富的综合技能,成为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主力军。(摘编自周纪文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哲学审视)【链接材料】“中华战舞”英歌舞再

7、次火“出圈”。表演的队员们个个都是年轻人,身着英歌舞服饰,脸上戴着面具,手拿英歌棒随着节拍左右敲打,期间还在现场表演起了街舞,与传统潮汕英歌舞看起来大为不同,引起众多网友议论。有网友表示,“这种改编不好”。还有网友表示,“还是挺有新意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与文明关系密切,文化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标志,文化转型才能文明转型。B.人就是文化的核心,人化就是文化,文化学就是人学,文化就是生活的表征。C.民众是文化的践行者和创造者,民众的力量在文化创新赛道上发挥重要作用。D.青年力量的加入,可以让新的文化生命体表现出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态势。2根据原文,下列说

8、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是当代中国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魂脉和根脉,两者在文化传承发展上有重要地位。B.文化塑造了中国人,可见在文化传承上看不见的观念、理想和规范,比看得见的工艺、戏曲、民俗仪式等作用更大。C.在景区在街头,在国内在国外,汉服成为流行文化,穿着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D.活跃的思维、开阔的想象、充分的自信、丰富的综合技能,使中国的当代青年成为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主力军。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梳理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作用来解决问题。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新的文化生

9、命体”这一重要概念,然后对其概念下定义。C.文章举淄博烧烤、贵州“村超”、哈尔滨“尔滨现象”等事例,有助于认识文化动向。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在第四段突出传承与创新的差异,强调两者的重要性。4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中第二段关于“文化”的观点的一项是( )A.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与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量水平,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为人间烟火气助力。B.一个土陶泥炉,一张铁丝网,一壶沸腾的红茶,一团燃烧的炭火家住广州的杨蕊在自家天台上,和朋友们办了一场“围炉茶话会”。C.农历正月十六,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热闹非凡,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跑马排”上演,村民

10、骑着马来回飞奔,吸引众多游客观看。D.生活在我国的大雁,可能会选择远渡重洋,排成“一字形”或者是“人字形”向南迁徙,有的跑到澳大利亚去越冬,大雁的迁徙延续至今。5请依据文本和链接材料,简要概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京华烟云(节选)林语堂阿满从小就懂事。丫鬟一出嫁,她自然而然地接过来照顾妹妹阿眉的责任。做大姐并不是一句空话,对弟弟妹妹要有一个明确的道德义务感。母亲木兰在不知不觉中,要让女儿阿满受她自己从母亲那儿接受的那种训练。逐渐长大的女孩子照顾小孩儿,可以获得天赋母性的满足。但并没有什么规定,只要阿满从学校回来,看阿眉就是她的事。阿满帮母亲做事,用不着吩咐。阿满

11、幸福愉快,很敬爱母亲,爱听她母亲童年的故事。在五月十三那天的示威游行中,阿满也以学生身份参加。由黛云领导的一个小组,计划在街头演一个短剧,描写上海英国警察枪杀中国人,自然比标语力量更大。最引起群众愤怒的,是警官发“开枪射杀”命令(这在警察的口供中也供出过),而示威者正在逃跑时,枪是从背后发射的。阿满知道这种情形,也了解“恢复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那些标语。她想参加演这出戏,但是木兰不许她演。不过这戏的预演是在王府花园的一个空院子里,阿满和她母亲也去看过。演群众的那些女学生,不知道警察开枪学生逃跑时该怎么哭。阿满对其中一个说:“你一定要哭得真掉眼泪。”那个女生问:“怎么办呢?”阿满说:“在

12、你快上台时,掐一点葱。”这是个好办法,每个人都大笑,阿满的母亲很得意。次年的三月,有几艘日本炮艇向大沽口开炮,大沽守军也予还击。日本要求中国政府道歉,将大沽口司令官撤职,并要求赔偿日本损失银元五万元。在十七日,段祺瑞的卫兵和群众代表之间发生冲突,几个代表被刺刀刺伤。段祺瑞及其执政府似乎发了怒,决定给青年煽动者一点教训。三月十八日,有个规模庞大的集会,有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代表,工人商人组织的代表,手中拿着最大的白旗帜,在晴朗碧蓝的天空飘动,再度要求关税自主,要求对外国通牒采取强硬的立场。吃完早饭,阿满一如往常到学校去了。不久之后,木兰接到阿满打回的电话,说要参加今天的游行,中午大概回家要晚点儿。木

13、兰在电话里告诫女儿说:“要小心。”阿满说:“好了,没问题。听说游行的领导人已经商请卫戍司令保护我们。再见!”阿满的话在木兰耳朵里响,声音轻松愉快。十二点一刻,立夫(阿满的姨父)给木兰打电话,问她:“阿满今天去参加游行了没有?”“去了。干什么?”停了一下。然后立夫说:“噢,没关系。”木兰听见咔嗒一声,立夫挂上了电话。立夫刚刚听说今天段祺瑞要认真对付示威的人了,所以对示威的人恐怕不利。到了总理衙门的入口,他听见尖锐的来复枪声。一听到射击声,学生开始尖声喊叫,向大门涌过去。这时早埋伏好的段祺瑞的卫兵,从各处角落里跳出来。他们枪上带着刺刀,另有拿着短刀的,一齐挡住了大门,向逃跑的学生攻击。又放了一阵枪

14、。学生已经中了埋伏,入了牢笼,后路已被截断,出现了空前的大混乱。立夫看见青年男女学生被镇压,被踩在地上。他看见一个魁梧高大的卫兵,脱去了上衣,挥舞铁鞭。铁鞭是中国以前的武器,是一串有节的钢刃,每一段有六七寸长,合起来这件兵器有三四尺长。这铁鞭挥舞起来,伤了许多青年学生。但是群众仍然往那挤,因为后面有兵用刺刀攻击,向前追赶他们。立夫被挤在群众的边缘上。他看见一个卫兵在他前面挥舞着一条沉重的铁链子。立夫把一切付之于命运,往前冲去,听任毁灭。那条铁链子发出震耳欲聋的一声,打上了他的右踝骨,他想他的右脚一定打断了。他叫了一辆洋车回家。陈三,在立夫前头,到了执政府大门,无法进去。他听说阿满的学校在前头。

15、等他听见枪声,看见学生受到攻击,他立刻跳上自行车,赶紧去告诉木兰出了事。家里午饭已经摆上,正等着阿满回来,木兰正在喂阿眉。她一看见陈三的脸,陈三还没开口,她手中的饭碗已经掉在地上。父亲荪亚在屋里,赶紧问:“怎么回事?”“卫兵向学生开了枪!我和立夫哥去找阿满,我进不去。”木兰问:“她在哪儿哪?”“我不知道。那边儿乱得厉害。学生们都想跑出来。您知道,我不是想吓唬你们,可是我听见里头哭叫”他们立刻坐着洋车赶去,希望能在道儿上碰见阿满回来。等他们到了镇压的现场,那景象真像停战后的战场。卫兵,已经做完了好事,已经完全不见了。他们在躺在地下的学生之间走。在三十几个男生旁边,大概有十五个女生,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倚着墙,姿势是奇形怪状。木兰一个一个地翻看,找不到阿满,不由心里又燃起了希望。然后,又看见院里拐角儿处有两口棺材,靠近一个高台子。政府当局居然那么周到,竟然事前准备好了棺材,不过他们只愿供给两口棺材而已!她往前走近时,看见阿满的小身体,躺在一口棺材里。木兰哭出来,横倒在棺材上。荪亚低下身子抱着女儿。木兰开始号啕大哭,听之令人心碎。荪亚看见女儿脖子的背后有一个子弹伤口。1939年(有删改)注: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