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案】

上传人:中****料 文档编号:566515279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乡愁教学目标文化自信: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语言运用:提升学生朗诵能力、品味分析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审美创造:能够从语言形式、意象等角度鉴赏诗歌,获得审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乡愁是深切的思乡之情,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在一轮明月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愁在一封家书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在迷蒙的烟水中 无形的乡愁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万般形态,在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样的

2、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诗歌乡愁。二、预习检测1.走进作者【余光中】(19282017),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和翻译工作,将这四项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代表作】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2.写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常处于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3.字词梳理见ppt。三、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体会情感1.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明确:“愁”字,情感基调是怀念惆怅的,朗读

3、语调应低沉缓慢。2.聆听范读,总结朗读要点,并跟读吟诵。乡 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1月21日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音韵1.诗歌讲究音韵美。默读诗句,感受第一节诗中的“候”、“愁”、“头”这些文字在字音上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韵母都是“ou”。2.为什么诗人在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歌时会不约而同地用上“ou”这个韵?明确:在发音时,感觉声音刚要延展嘴唇却逐渐收拢,欲吐还休,有种浊浊、厚厚

4、的感觉,这就与内心的愁绪相呼应。小结:余光中先生乡愁这首诗总共 88 个字,但用“ou”韵的却有 14 次,这个韵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忧伤情绪的表达。在诗歌学习中,我们不要忽视文字的字音本身在表达情意或情绪上的作用。3.诗歌中不仅“ou”韵反复出现,四节诗的结构形式也是相同的,诗歌中上下句或者每一节诗相同位置的文字也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更换了其中的几个字这种形式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结构匀称整齐,每一小节都有重复或相似的诗句,形式上具有回环往复的美感,情意在反复中层层递进,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写作手法为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

5、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经蒹葭4.请同学们朗读整首诗,读出回环往复背后那百转千回的愁绪。目标导学三:品读诗歌,分析意象1.乡愁原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是在这首诗中仿佛触手可及,是因为它化作了什么?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物化,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事物之上。2.在这些事物上,诗人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明确:邮票:对母亲的思念船票:对妻子的挂念

6、坟墓:对母亲的怀念海峡:对大陆的想念3.在这些意象前面,作者都用了哪些修饰语?这些修饰语言的特点是什么?明确:量词、叠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都能突出所写事物之小。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写作将凝重的乡愁浓缩于轻微细小的对象上,从而反衬出乡愁之浓,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都是叠词,一方面增强了事物的形象性,笔墨浅淡,突出邮票之小,船票之窄,坟墓之矮,海峡之浅。然而,邮票虽小,却牵系着暖暖的母子情;船票虽窄,却负载着浓浓的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承载着沉沉的丧母之痛;海峡虽小,却寄托深深的家国之思。另外一方面,叠词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读来音韵悠长,更能烘托

7、出乡愁绵长。4.联系诗人的经历,思考他为什么会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意象?明确:这些意象与诗人人生中四个阶段的经历息息相关。邮票象征“小时候”母子的分离,船票象征“长大后”夫妻的分离,坟墓象征“后来啊”母子的永别,海峡象征“而现在”两岸的相隔。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使之具体可感,引起共鸣。l 1928年余光中在南京出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跟随母亲一路逃亡避难,最终落脚重庆,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求学,只能和母亲通信联系。l 1949年,年初内战转剧,余光中同家人辗转南下,直至迁居台湾。1956年,余光中结婚,婚后赴美留学,与妻子相隔万里,受经

8、济制约,便坐轮船往返。l 1958年,母亲病逝,母子永别。l 1972年,阔别大陆故乡20多年的他,在台北旧居写下此诗,沉吟良久。小结:意象是凝聚着诗人独特情感的事物,它是作者个性化的抒情表达。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1.余光中曾说:“乡愁如果只有距离,没有沧桑,是单薄的。”诗中哪一节将乡愁推向深处?从中读出了什么?明确: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由生离写到死别,由思亲,思乡到思国,层层递进,情感升华。2.联读比较,为什么海峡是“浅浅”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助读资料一:余光中回顾乡愁创作心境当初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台湾。我1949年离开大陆,1950年去

9、的台湾。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40多岁,当时大陆正是“文革”期间,在政治运动中,两岸的走动很少。我想念故乡,而不得回来,这样的一种怀乡、又带有挫折的心情,而且还看不出未来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甚至能不能回来都是问题。在这种心情之下我写了这首诗。当时差不多20分钟就写好了,并不是我才思敏捷,而是这种感觉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20年,我不过花20分钟把它记录下来。明确: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因为一条银河,他们分隔两岸,含情脉脉相视无言。“河汉请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虽浅,然而可望却不可即,为这个伤感的故事又蒙上了一层痛苦。而在余光中的眼里,祖国和台湾一衣带水,海峡很浅,却因为政治原因无法回到大陆,“浅浅”一词

10、上是盘踞在自己心头数十年离乡别土的惆怅与无奈。3.从地理角度来看,台湾海峡平均水深约为60米,最窄处也有130公里。从情感角度来看,诗人心中结着浓浓的乡愁。那么“浅浅”一词可否换成“深深”或者“宽宽”?助读资料二:龙应台北大演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就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无论心中留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成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成为“无根的一代”助读资料三:余光中当我死时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

11、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余光中当我死时四、课堂小结两岸相隔,余光中于台湾遥望故土,身份尴尬,归期渺茫。从黑发到白头,游子的漂泊之旅长达半个世纪。无法排遣的思归情怀,只能结成浓浓的愁绪,散落在诗行里,萦回在文字间。纵使是“宽宽“深深”的海峡也“载不动许多愁”。于是,诗人期盼着,海峡“浅”一点,再“浅”一点,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开放交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是余光中的思归梦,也是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代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的台湾客的思归梦,“浅浅的海峡”里饱含着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五、课堂作业1.熟读并背诵余光中的乡愁。2.请仿照乡愁的意象运用,尝试创作一首诗。(可写母爱、快乐、友谊、理想等)六、板书设计时间 空间 意象 情感思念故土和亲人,期盼祖国的统一小时候 母子异地 邮票 母子之情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夫妻之爱后来 坟墓内外 坟墓 丧母之哀现在 海峡两岸 海峡 恋国之思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打破了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死模式,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不足之处学生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且自身的经历有限,对乡愁的理解和体会较浅显、狭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