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1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566291514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并背诵本词。 2. 通过体会关键词语,空白词意补足,想象诗词画面,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阅读探究。 3.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 教材分析 这首宋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2、。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资源准备设计意图 (认知水平及核心素养)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聆听感受 ppt出示课题开门见山引入课题读通与文本对话 1. 读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你读到了

3、什么? 标题与唐诗不同,有不同之处呢? 2. 读文本 听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齐读 指导读准节奏(停顿和重音)。个读1. 读题,思考,回答问题2. 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感,根据老师的要求朗读。ppt出示内容通过读题目掌握宋词题目的形式及内容 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懂与作者对话1. 读上阙,说说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词人心情如何?(板书)。 2. 你认为这一路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并说说美在哪儿? 假如你是他们,此时此景,你会说些什么?请和同伴表演一下。(自由组合表演:青蛙之间,词人与农民等) 3.读下阙,说说词人遇

4、到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作者的心情又如何?4. 师生合作朗读1. 快速阅读诗歌,圈划相关词语,回答问题 2. 品味词句,感受诗歌的美,同伴间交流、朗读、表演。 预设: “惊”写明月,憩息于枝头的鹊儿因皎洁的月光而惊飞不定。 “鸣蝉”反衬乡村的幽静。 “说丰年”,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 3.朗读诗歌,体悟词人情感,回答问题。 预设: “七八个星”,乌云几乎布满天,却反用星星暗示,增加画面美感而不煞风景。 “两三点雨”,雨点不紧,疏疏朗朗。 天黑、心急,词人却沉浸在“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而忘了所处之地。 “路转”“忽见”,词人此时的心情为焦急迷惑之后的欣喜。 4. 根据要求朗读诗歌范读网站录音 ppt出示问题及相关内容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体味诗歌意境及词人情感读透与时空对话试想,你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期,行走在夏夜的黄沙岭小路上,你作何感受? 2.齐读全词。1.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写作背景 2. 体悟词人情感,朗读诗歌ppt出示作者及背景信息 通过了解背景知识,进一步体悟词人的心境及情感作业与自己对话1. 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 完成本课思维导图 3. 把词改写成美文,100字左右完成作业 ppt出示作业通过多样化作业形式提升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及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