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566264691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历法制订,直到公元7世纪以前,总是和计算很多循环的长度有关。要计算的有:月亮的周期(月),太阳周期(年),和两者合并在一起的周期,60天的循环(计算日期的方法),60年的循环(是用来计算年的,用相同的表示60天的序数符号),还有一个大循环包括了所有的小循环(一个甲子的第一年的第一天开始的午夜),这个大循环开始了一个新纪年,大概是50万年作为一个周期,这样的计算方法,李约瑟称为土算,起源于需要理解四季的气候变化。这影响了中国人对持续和变化、前进

2、和后退等现象的看法,形成一个辩证的和循环的观点。这和牛顿的进化式的、单一发展的看法是很不同的,但是在现在欧美人当中,他们还是遵循这样线性发展的观点。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可以很容易发现这点。不管是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事物都会回到最初的起点,就像钟摆的途径一样,迟早一样,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极端,或者变得多余,那么就会回到终点,就像那钟摆摆动几下以后一样。在空间方面,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对环境很关注,关于居住和坟墓的位置,任何一个地方和它附近的地形、风景等等。这样的关系使得气候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实践是所谓的泥土占卜即风水(风+水)。风水学的运行,是个对过去经验的过滤网。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总是在养育大量人

3、口这个问题上做斗争。中国的农业很早之前就变成精耕细作,实际上就和园艺一样,在早春当土壤解冻以后,从最开始耕地,直到准备土地、播种和田园管理(比如说除草),最后到了收获,每个步骤都要求仔细地遵循时间,才能使得产出量大化。轮作和粮食的入库、保存,都讲究时机。稻田里的水多一点点,或者少一点点,都有可能使本来能够丰收的粮食变得颗粒无收。如果收获成熟的小米(谷子或糜子)的时间比第一场风早了几个小时,那么风就会把小米吹走,就可能使得利益大打折扣。在正确的时间开垦几乎解冻的土地,就可以保证土壤中仍然保留水分,如果第二轮翻土只是迟一天,就很有可能让土壤裸露在空气中,风就会使得土壤变硬。因此,中国的农民们,经过

4、时间考验,总结了大量经验,最后变成了谚语,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比如说,日落云彩走,半夜听雷吼。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蚂蚁搬家,早晚要下。冬暖年成荒,冬冷有福享。果树没有三年甜。一连三年风雨顺,当心旱得地裂缝。秧苗一伸膜,大雨兜头浇。冬牛咳白汽,春来要防疫。雪不落,虫子多。上千个这样的谚语,在乡村里天天被人谈论着。所以,我们得到的食物,天气和人的努力只占到十分之一,自然掌管十分之九,农业最核心的原则编纂在公元2世纪的农业手册中:“抓住时机”。总之,中国人对待天气的态度,是从观察和互动之间的紧密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人类的努力对天气很重要,不管是帝王施行的巫术,或是儒官建言的用以弥补帝王错误的正确的政

5、策,或是恳求土龙让雨水适量的祈祷丰收的仪式,或是天文学家费心设计的高精度的历法,又或是一个农民根据他头脑中的被实践检验过的谚语对变化了的天气立即采取的应对措施不管哪种态度或者行为,永恒的一点就是,自然展现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人则是伺机而动。这就是上千年来的中国社会记忆总结出来的经验。(选自许倬云中国人对气候的态度,王笑然译)材料二:“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它是如何来指导生产生活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体现之一。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母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孟子也说,“不违农时,

6、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措施虽然在主观上是体现儒家始终强调的仁爱和仁政思想,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生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道家和儒家一样,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也有节俭的理念。道德经讲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二个要求就是以俭修身。这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理念,可能源自中庸之道。冯友兰认为,儒家与道家受太阳、月亮运行和四季嬗替的启发,都注意到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会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如周易系辞下中的“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这种源于如农业和生活实践的观察,为儒

7、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据。“中”的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人的感情,也适用于人对物的态度。运用中庸之道,宁愿不及,也不要过甚,因为行事过分将适得其反,对自然资源要有节制地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摘编自韩昭庆“天人合一”中有关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了解四季气候变化的需要,中国古人依据月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订了计算日、月、年的方法。B.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很容易发现的“这点”,指的是中国人往往用辩证、循环的观念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C.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表现在对气候和时间的把握上,哪怕是

8、相差几小时,也可能大大影响收益。D.孟子提出要顺时而作、取之有度,本是为了宣扬其政治思想,但这些主张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钟摆现象的譬喻,与材料二中冯友兰的观点相似,都主张做人做事要适度,与其过度不如不为。B.风水学很关注位置、地形、风景等环境因素,从而实现气候的利益最大化,可见,风水学有一定的科学性。C.材料一第四段所举的大量农谚,既反映出中国人对气候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抓住时机”的关注。D.“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

9、一项是( )A.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B.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C.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但两者的论述重心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流远的徒河李海燕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病重临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爷爷眼里的光,倏

10、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褡裢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那个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

11、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成了爷爷口中的路上捡来的孩子。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炕梢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老人缝孝。爷爷的家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

12、不给爷爷戴孝,爷爷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一个时刻的到来。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就在这时,那个褡裢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的空落。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徒河曾经流淌的地方如今是一片玉米。被告知,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徒河撒野,践踏

13、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它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或者一个棉花糖。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

14、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爷爷还每天接送我。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

15、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在徒河边走去,且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吆喝声和枪声写出了父亲被追捕时场面的紧张激烈,父亲“慌不择路”和“压低声音”表现了当时情势的危急。B.考虑到父亲的身份,爷爷起初不敢收养“我”,后来经过摇、摸铜钱的反复占卜,才作出了收养“我”的决定。C.爷爷经常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是希望“我”牢记自己的身世,也为日后“我”与父亲的相认作准备。D.弥留之际的爷爷似乎也听到了徒河的流水声,从“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可以看出爷爷对徒河的依恋和爱。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惊喜、炽热、知足”中用顿号,停顿短促,情感强烈,表现了爷爷临终前见到“我”的激动和满足。B.句子中褡裢的断裂、掉落与爷爷的离世几乎同时,这一写法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C.句子“撒野”“践踏”用了拟人的修辞,既形象地写出了徒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