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东卷)(参考答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565474609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7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东卷)(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东卷)(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东卷)(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东卷)(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东卷)(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东卷)(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东卷)(参考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24 年高考语文第年高考语文第二二次模拟考试卷次模拟考试卷(广东卷)(广东卷)语文语文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满分:150 分)1A(3 分)2C(3 分)3B(3 分)4D(3 分)5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6 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这里的“后者”指游牧型畜牧业,原文“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2、,可见选项中“早于”说法错误。故选 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错,同时“导致”强加因果。原文“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 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明确说西辽河流域属于游牧地带,看不出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也看不出这是大兴安岭导致的。B.“游牧业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错,原文“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见游牧业并非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

3、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应该是欧亚草原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D.“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并未谈到游牧者换取粮食时更看重什么。故选 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是: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可见材料一认为游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的畜牧业分离出来的。A.说的是畜牧业的生活方式;2B.表明此处既有原始农业也有畜牧业,能够体现畜牧业从原始

4、农业逐渐分离出来。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C.表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表明此处既适宜耕种,也适宜放牧。故选 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D.“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文化存续期内气温偏冷,而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公元前 1000 年以内,材料二“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 1100 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可见此时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完成,因此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应该是农牧兼有,选项所说“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说法错误。故选 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5、材料一“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可见气候波动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一“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

6、性转变”“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进而影响到生产类型,可见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一“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为了适应迁徙的生活,人们必须驯化动物,发明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以便迁徙;材料二“马的驯化可以让人

7、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可见,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因此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6D(3 分)7D(3 分)8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3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5 分)9

8、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6 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文中对于金属板的数量问题,曾明的同事和负责人或事开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没有给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

9、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和刘主任的话被曾明打断后刘主任的反应,可知刘主任对曾明更加体贴关心,鼓励他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C.“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现了刘主任面临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与主题。另外,小说通过这一问题,意在表达人们应理解关注残疾人心理问题。故选 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错误。平实、质朴、简洁的语言符合“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的身份特征,体现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故选 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构思技巧的能力。根据题

10、干可知,需要从前文有关刘主任言谈举止的描写中筛选他也是盲人的细节。“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停顿一下”表现了刘主任猜测到曾明是盲人,然后又通过问的方式而不是“看”来确认。“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在回答第一次的问题时,是用的摇头这一肢体语言,刘主任“看”不到,所以又问了一遍。“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是盲人,他失明后没做过梦,然而刘主任也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

11、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两人讨论“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一问题是,刘主任发出“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的感慨。“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人的脚步声,是通过听觉来判断的。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和艺术效果的能力。4小说围绕曾明展开,展现了曾明和老陶的冲突和两次找刘主任过程中的心里变化。从“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疑惑,到“失明的时间不很长”的不适应,最后“突然感觉自己内心一片明亮”而释然,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小说中,曾明

12、去找刘主任,刘主任不解决曾明的问题,却反问了“失明的时间不长?”“做梦吗?”“先天的盲人更痛苦,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等问题,而且总是用“热乎乎的手”牵着曾明,从曾明的角度讲述刘主任奇怪的行为和言语,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小说结尾“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揭开了刘主任也是盲人的事实,使小说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10CDF(3 分)11C(3 分)12A(3 分)13(1)有所得时不显露骄色,有所失时不面露惭意,一定(通过学习)恢复自己的天性。(4 分)(2)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大学者、名士,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4 分)14“成身”带来的好处:做子女的不

13、用指使便对父母自然孝敬了。做臣子的不用命令便自然对君王忠诚了。做君王的不用勉强便自然公正了。(3 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老师,是最高尚的人;学生,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两句在句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判断句,所以应在“教也者”和“学也者”后面断开,即在 CF 处分别断开。“义之大者也”后,D 处断开。故应在 CDF 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均为“到、往”;句意:进山林。/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飘来飘去。C.“意思相同”错误。“脸色/容貌”;句意:脸色和悦。/暮去

14、朝来我也容貌衰老。D.正确。均为“求学的人”;句意: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故选 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尊师不在于日常言行中对老师的态度”错误。由原文“生则谨养,谨养之道疾趋跄(小步快跑),必严肃”可知,这些都是从日常行为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来表现尊师。故选 A。5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矜”,动词,显露骄色;“反”,通“返”,返回、恢复;“其”,自己的。(2)“者也”,判断句;“疾”,努力、极力;“为”,成为;“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未尝有之也”,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

15、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子女的不用指使便对父母自然孝敬了。由原文“为人臣弗令而忠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臣子的不用命令便自然对君王忠诚了。由原文“为人君弗强而平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君王的不用勉强便自然公正了。参考译文:材料一:但凡学习,一定要务求学业进步,心中没有疑惑。努力背诵诗文,谨慎地听取老师所教的内容,注意在老师欢愉的时候去求问书本中的意思,顺应老师的教导,不忤逆老师的意愿,回去后思考老师所讲的话,探求明白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时时对它做出分辨、议论,用来论述道理,不随随便便地做出申辩,而是一定符合法度,得到所学没有骄傲,失去所

16、学不会羞惭,这样一定会返回人性的根本。老师活着的时候就要谨慎小心地侍奉,侍奉的方法,以顺应老师的心意为最重要;老师亡逝了就应恭敬地拜祭,拜祭的方法,是在时令节日把拜祭作为要务。这是尊师的行为。治理场圃,努力灌溉、种树;织麻鞋、网具,捆蒲草苇叶;到田野上为耕耘土地出力,种植五谷;进山林,入河泽,打鱼捉鳖,猎取鸟兽。这是尊师的行径。察看老师的车马,小心地为老师驾御;使老师所穿的衣服能合适,务求使老师能穿夏轻冬暖的衣服。置办饮食,一定要清洁卫生;要善于调味,务使食物丰富可口;对老师一定要恭敬,和颜悦色,审慎自己的言辞;在老师面前行走要快而有节奏,一定要严肃庄重。这也是尊师的行径。所以老师,是最高尚的人;学生,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最高尚的事莫过于做对人有利的事了,对人有利的事没有比教育更有利的了。知识丰富比不上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要完善自身又比不上学习。完善自身就会令当子女的不用驱使便去尽孝,当臣子的不用命令就会尽忠,当君主的不用强权就能使天下平定。所以子贡问孔子:“以后人们将怎样称赏先生呢?”孔子说:“我有什么值得来提及的呢?我只是不停止、不松懈,就是喜好学习而不觉得它厌烦,喜欢教会别人而不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