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通用01)(参考答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565474464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通用01)(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通用01)(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通用01)(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通用01)(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通用01)(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通用01)(参考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24 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01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1(3 分)B2(3 分)D3(3 分)A4(4 分)任何,指示代词,不论什么。“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即所有的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一律如此,概莫能外,“任何”一词客观准确地表明了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往往,副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即人类与河流的互动经常在起作用,不是偶然的,但并不排除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一词客观准确地表达了人类与河流互动作用的规律。(每点 2 分)5(6 分)黄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2、。早在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早期先民借此创造了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华文明。黄河为中华民族农耕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后来农业人口增加,农田扩展,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渐成定势。(每点 3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6(3 分)B7(3 分)C8(4 分)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

3、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每点 1 分,3 点 4 分)9(6 分)苦涩: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乏。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温情: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2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

4、,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每部分答出一点 1 分,答出两点 3 分,两部分共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 分)ADF11(3 分)C12(3 分)B13(8 分)(1)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出人”,超出常人;“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审”,周密。每点 1 分,三点 4 分。)(2)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察”,知

5、晓,明了;“去就”,取舍;“因”,根据。每点 1 分,三点 4 分。)14(3 分)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虚心纳谏,闻过则改。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每点 1 分,三点 3 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

6、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

7、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3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

8、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

9、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 分)C16(6 分)轻视富贵,不贪恋金银财货;明察世事,“远害”有远离灾祸,保护自身之意;虚心大度,“虚舟”是咏胸襟旷达的典故;热情好客,天晚了还要邀人饮酒尽兴,“杜酒”“张梨”的典故也说明了张氏的热情好客。(每

10、点 2 分,三点 6 分)17(6 分)(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18(5 分)A 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 B 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千变万化)19(5 分)第句:括号应放在“具体情况”后面;第句:“西方学者”和“根据”互换;第句:“而且”改为“然而”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第句:“说话”和“打手势”互换。(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20(3 分)原句将“平路上”“让骡子拉着走”“一旦上坡的时候”等独

11、立成句,句式简洁明快,前后内容照应,强调了孙少安拉车的不同情况。“不太”“浑身”“拼命”“尽量”等表程度词语的使用,突出了孙少安对骡子的关心与生活的艰辛。(每点 1 分,两点 3 分)21(3 分)示例:(1)朝九晚五:原指上班时间,现在一般指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大众羡慕的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2)灌水:原指向容器里面注水,当下用来指在网上发一些意义不大的话,或在期刊上写一些价值不高的文章。(3)雷:原指伴随闪电的声音,当下用来指某些事情或某些话让人感到很惊奇、讶异或者难以理解22(4 分)分号连接了两个相对独立而表意相关的句子,使句子在逻辑上更加清晰紧密。此处描述了孙少安通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积蓄不断增加,情绪也因此高涨的状态,体现出人物不畏生活艰辛以及在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欣慰之情。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孙少安“高兴得发半天呆”后面内容的省略,引人联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四、写作(60 分)23(60 分)例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