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试题(三模)历史答案及详解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565474449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试题(三模)历史答案及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试题(三模)历史答案及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试题(三模)历史答案及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试题(三模)历史答案及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试题(三模)历史答案及详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届湖北省高三(第九届湖北省高三(4 月)调研模拟考试月)调研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历史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CABDCBDADCBCBD1【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礼器数量愈来愈少,象征国家权力的青铜器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体现出生活气息和时人的审美倾向,说明这时期文化世俗性色彩增强,A 项正确;我国市民阶层是在宋朝以后逐渐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制作技术的进步,故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世俗性,没有涉及传统等级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等级制度遭到

2、破坏,故排除 D 项。2【答案】C【解析】古代皇帝更易年号的原因有“新君登极、祭祀活动、昭著祥瑞、消弭灾异、政策时局、干支运数、忌讳避嫌”等。汉武帝首创年号制,汉武帝及以后帝王更改年号或国号,寓意新旧更替、除旧布新,该种行为和现象,源于汉武帝独尊儒学后,受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宇宙观影响,故 C 项正确。更改年号或国号现象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能简单视为统治者思想迷信,A 项错误。更改年号或国号并不能达到巩固汉朝封建统治的效果,B 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只是皇帝更改年号或国号一方面原因,不能充分体现材料中的所有现象和行为,故排除 D 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代翰林学士院源于北

3、门学士,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可知,“内命”代表了翰林学士院决策,“外命”代表了外朝决策,形成了中央双轨辅政制度,反映了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脉络,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决策机制的演变,而非行政权力方面,故排除 B 项。“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为决策过程中形成中央双轨辅政制度,与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三省制度的渐趋成熟无关,故排除 D 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丘处机游历中亚时见闻,当地居民的反应,可知各民族政权对峙的情况下,仍存在农业等方面的经济技术传播与交流,所以 B 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的农业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故排除

4、 A 项。材料中是中亚居民“佩服”西辽和西夏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而非“中亚的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发达”,故 C 项错误。材料为丘处机游历“中亚”的见闻,D 项“西亚”错误。5【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及所学可知,明朝至清前期,“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一系列举措,使得该时段人口增长迅速,所以影响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故 D 项正确。秦汉至魏晋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是因为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导致的农业衰退,而非庄园经济的兴起,故 A 项错误。隋唐至宋辽金元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是因为政局相对稳定,农业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等因素,不能完全归因于经济重心南移,故 B 项错误。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引

5、起粮食总需求量增加主要因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非赋税制度,故 C 项错误。6.【答案】C【解析】1858 年天津条约增开天津、汉口等 10 处为通商口岸,为材料中租地契约及汉口英租界的建立提供了依据,C 项正确。A 项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没有汉口,故排除。材料中“湖北布政使与英国大臣签订的租地契约”,总理衙门在材料中没体现,故排除 B 项。1901 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D 项时间不符,故排除。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由于历史环境、政治形势、程正瀛后期革命态度变化及孙中山、熊秉坤等人的主观意图等,影响了对武昌首义第一枪历史事实的认定,B 项符合题意。A 项、C 项说法不正确,故排除。

6、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QQABYQQAggigApBAARhCQQECCkOQkBACCAoGBFAAIAABiANABAA=#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6 年11月”可知当时的中国革命是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 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A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排除B 项。北伐的过程中,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排除C 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讲民国初年北方地区农村经济单一落后,交通分散,政府管理缺失,在面临日本侵略时,阶层断裂无法团结抗日。因此,八路军在华北通

7、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联系上层与下层,团结当地群众一致抗日,也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A 项符合题意。材料后半部分出现的现象是在二次北伐之后,排除B 项。C 项红军在建立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故排除。D 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战略的目的是增加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故选 D。“改变国家工业的既有布局”和“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是这一战略带来的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故排除 A 项、B 项。2012 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C 项时间不符合,故排除。11.【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在公元前 146 至

8、公元前 27 年,古罗马充满危机,威胁国家存亡,提比留格拉古兄弟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元老院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说明旧的政治体制存在问题,需要改变,故选 C 项。材料中指出由于元老院的反对改革失败,排除 A 项。材料中未说明改革的内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 B项。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 27 年,排除 D 项。12.【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蒙古西征封建制度遭受冲击教廷的权威遭受极大的打击欧洲人向内反思”可判断,欧洲人向内反思的结果是开展了文艺复兴运动。故选 B 项。宗教改革开始于 16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于 17 世纪,排除 A 项、D 项。C 项是启蒙运动,开始于 17 世纪,故排

9、除。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下降到”可知政府政策影响荷兰能源构成,故选 C 项。商业革命是指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等,不能直接影响荷兰的煤炭消费,且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A 项。价格革命体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无法影响荷兰煤炭进口,排除 B 项。三角贸易不能促进荷兰煤炭开采,排除 D 项。14.【答案】B【解析】30 年代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失业风险,德国在纳粹势力上台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法西斯主义政策,说明德国国家治理走向了异化。故选 B 项。A 项无法全面概括材料信息,为片面性选项,故排除。C 项、

10、D 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15.【答案】D【解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粮食、资金,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造成粮食危机,故选 D 项。A 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排除。斯大林模式不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B项排除。新经济政策促进苏联社会经济发展,排除 C 项。1616.(14 分)(1)背景:东汉政权建立,实现国家统一;王莽统治和后来的社会动荡导致经济残破,民生凋敝;东汉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民本”“仁政”思想的影响;光武帝刘秀个人的雄才大略。(任答 2 点 4 分)影响: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限制土地兼并,打

11、击了豪强势力,稳定小农经济,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东汉的统治;清查土地和户口,便利了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任答 2 点 4 分)(2)不同之处:“富国”与“安民”相结合;“开源”和“节流”并重;注重发展工商业;简化税制,取消人头税。(任答 3 点 6 分)#QQABYQQAggigApBAARhCQQECCkOQkBACCAoGBFAAIAABiANABAA=#217.(14 分)(1)传统服饰借鉴西方服装样式实现了革新(或答中西结合的理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相联系(或答服饰政治色彩浓厚);服饰等级观念淡化,注重形体美感。(任

12、答 3 点 6 分)(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家的提倡;“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社会风气;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任答 2 点 4 分)意义: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新的社会风尚。(任答 2 点 4 分)18.(15 分)(1)特点:先实现民族独立,后实现国家富强;崛起时间晚,速度快;崛起过程中使用战争、外交、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解决内部问题与对外扩张并举;多次使用战争(暴力)手段。(任答 2 点 4 分,3 点 5分)(2)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富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

13、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崛起;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答 4 点 4 分)不同点:背景不同:美国崛起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列强争夺世界霸权;而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联系加强。方式不同:美国的崛起之路始终伴随着对外扩张,而中国是和平崛起。影响不同:美国崛起的过程伴随着损害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利益;中国的崛起惠及各国人民。(6 分)19.参考答案(12 分)示例一:论题:论题:世界大战促使国际格局出现变动(2 分)论证:论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胜的协约国在 1919 年和 19211922 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

14、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 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藏着许多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比如日本和意大利对该体系不满;也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比如德国对该体系严重不满;这些不满后来被法西斯势力利用。再加上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打击,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纷纷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 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二战后依据这些条约和协定,形

15、成了二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3 分)结论结论:世界大战爆发后,无论谁胜谁负,都会带来国际格局的变动,瓦解旧的世界体系,形成新的、比较稳定的国际格局。(1 分)示例二:论题:论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2 分)论证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强国的实力,整个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战后欧洲的影响力下降。(3 分)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 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3 分)

16、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的威望。二战后诞生的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大国。(3 分)结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从战前的欧洲中心变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1 分)附评分细则:10-12 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7-9 分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4-6 分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0-3 分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QQABYQQAggigApBAARhCQQECCkOQkBACCAoGBFAAIAABiANABAA=#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