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山东卷)(解析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565474303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2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山东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山东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山东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山东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山东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山东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山东卷)(解析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24 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山东卷)历史全解全析(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第卷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 1 所示为商代王位世系图(局部),由此可知商代图 1A形成相对稳定的

2、王位继承制B已出现宗法分封制的雏形C国家政治制度逐渐得以完善D奴隶主统治阶层斗争激烈【答案】A【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在商朝时期,王位继承方式基本上是兄终弟及,说明该方式相对比较稳定,故选 A 项;题干图片能够体现宗法制,但是与分封制无关,排除 B 项;题干图片体现的是王位继承方式,并不能扩大为“国家政治制度”,排除 C 项;据图片可知,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比较稳定,而不是“斗争激烈”,排除 D 项。2表 1 为西汉宣帝、元帝在位时发布的部分诏令。其内容在客观上反映出2表 1发布时间内容公元前 48 年 3 月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公元前 48 年 4 月江海

3、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公元前 47 年 3 月(将)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飞外池、严籞(射苑)池田假与贫民公元前 43 年 3 月令厉精自新,各务农亩。无田者皆假之,贷种、食如贫民A 西汉王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B 国家仍拥有大量的土地C 因缺少土地沦为贫民的人较多D 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由“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飞外池、严籞(射苑)池田假与贫民”、“无田者皆假之”可得,这些诏书的核心内容都是将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官私土地出租或借贷给贫民,这客观上反映出因缺少土地沦为贫民的人较多,故选 C

4、项;西汉宣帝、元帝在位时不是西汉鼎盛时期,汉武帝时期才是其鼎盛时期,排除 A 项;由“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飞外池、严籞(射苑)池田”可知,这不是国家拥有的大量土地,而是属于王侯家的公田或者是皇家用来围猎之地、江海陂湖园池等私人或者非农业用地,排除 B 项;题目主旨是动员公私各方想尽办法去给无地的贫民提供土地耕种,以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严格限制土地兼并,排除 D 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了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 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

5、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A 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B 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C 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D 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答案】C【解析】史学的资治功能是指,统治者从史书中获取历史的教训,从而为国家的治理提供借鉴。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对人物的描写涉及他们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这些家族文化和美德通过史书的宣扬成为范本,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从而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以资治国,因此材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故选 C 项;材料提到“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但并未提到这些传主人物是否属于当时主要的门阀士族,因而材料并非强

6、调门阀政治的影响,排除 A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可知,材料所述为纪传体史书,而纪传体属于传统的史著体3例,因此没有打破传统的史著体例,排除 B 项;据材料“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主要在于“颂扬”,也就是“褒”,而非“贬”,所以并非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排除 D 项。4朱熹认为,儒家经典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是以义起,渐渐相袭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成书”。进而又讲:“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礼,疑只是以古礼减杀(减省)从今世俗之礼。”朱熹意在A 追求儒家伦理规范的适用性B 否定传统礼仪道德的

7、正当性C 推动社会道德伦理的个性化D 顺应市民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仪礼只是以义起”、“古礼减杀(减省)从今世俗之礼”可知,朱熹认为,仪礼并非古人预先设置的一种规则,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认为礼仪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这个观点体现了他追求儒家伦理规范的适用性,故选 A 项;朱熹并没有否定传统礼仪的正当性,相反他认为在古礼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现世俗礼进行取舍和提炼,排除 B 项;朱熹没有提出推动社会道德伦理的个性化,他强调的是适用性和变通性,排除 C 项;朱熹虽然提出了要根据当今社会情况做礼仪的适当调整,但他的基础仍然是儒家思想并非顺应世俗化,排除 D 项。5

8、1876 一 1878 年,华北、西北等省出现了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的特大灾荒。洋务派提出农工商各部门相弥相补、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农业以减灾备荒的思潮,并主张建立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救灾备荒体系。据此可知A 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B 近代社会保障体系亟需加强C 清政府救灾与防灾体系较完善D 洋务派引进西方的救灾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华北、西北等省出现了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的特大灾荒”、“主张建立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救灾备荒体系”可知,因为华北和西北的特大灾荒,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救灾备荒的主张,并主张建立官商民相结合的救灾体系依靠地方多种力量进行救灾,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备荒

9、机制不健全,故选 A 项;减灾救灾不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此项说法错误,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我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够健全,此项说法与材料相反,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洋务派的减灾救灾思想来自西方,此项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 D 项。6表 2 为 19061931 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表。据此可知近代中国表 24年份机器分类19061909刺绣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19101922刺绣编结缝纫机器,织造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19231931纺织厂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发电厂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订

10、书切纸机器,抽水机器,车床机A 轻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 机器生产日益普及C 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D 工业结构不断完善【答案】D【解析】据材料“刺绣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纺织厂机器车床机”可知,与 19061909年相比,19231931 年,中国机器进口分类不断增加,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不断完善,故选 D项;材料信息没有轻工业与重工业对比的信息,不能得出“轻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A 项;通过材料信息可知,近代中国机器生产有所发展,但“普及”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仍然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化发展缓慢,排除 C 项。71936

11、年 5 月 5 日,毛泽东在通电中说:苏维埃中央政府与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保存国防实力,以便利于迅速执行抗日战争,为了坚决履行我们屡次向国人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这一通电A 反映出三大红军主力准备北上抗日B 反映了共产党国内政策的成熟C 直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 直接推动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答案】B【解析】据材料“1936 年”、“抗日战争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目的”可知,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主张以民族大义为重,发布该通电主要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反映了共产党国内政策的成熟

12、,故选 B 项;据所学可知,此时红军三大主力已经在北上途中,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准备”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据所学可知,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该通电并没有直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 C 项;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变爆发,排除 D 项。8图 2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省际工业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5图 2注:颜色深浅代表省级工业集中程度。A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 东部沿海

13、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答案】A【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省际工业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 年,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主要是因为建国前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好,并且“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东北地区工业;到 1992 年,东部沿海省份工业集中趋势加强,而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等等;到 2004 年,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较快,其原因包括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加入世贸组织等,可见,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导致了图中工业分布的变化,

14、故选 A 项;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只适用于第三幅图,排除 B 项;20 世纪 90 年代初,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不能解释第一幅图,排除 C 项;“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无法解释东北、西部等地区工业的发展,排除 D 项。91980 年 12 月建成的中山温泉宾馆,是广东省首家引进外资兴办的现代化宾馆。宾馆率先引入港澳酒店的管理模式,采用灵活工资机制,员工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在当时引起全国极大反响,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材料反映出当时A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 对外开放层次日益深化C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D 原有经济体制逐渐打破【答案】D【解析】由“采用灵活工资机制,员

15、工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引起全国极大反响,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可得,中山温泉宾馆的管理模式采用了市场化举措,这意味着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被打破,故选 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由“广东省首家引进外资兴办的现代化宾馆”可知,这是广东对外开放的尝试,并不能说明对外开放层次日益深化,排除 B 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才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10西欧基督教堂在中世纪前期严峻、清寒、简朴的罗马式建筑风格逐渐被后期复杂、讲究、雅致的哥特6式所取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教权与王权间的斗争B 社会环境的变迁

16、C 市民阶层的审美变化D 罗马文化的没落【答案】B【解析】据材料“严峻、清寒、简朴”“复杂、讲究、雅致”可知中世纪前期教会控制人们的思想,宣扬禁欲主义的神学居于统治地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再加上蛮族入侵导致社会局势动荡,发达的罗马文明被湮没,所以当时的教堂风格比较简单、清寒,但是中古欧洲的欧洲社会局势逐渐稳定,封建王权逐渐增强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城市和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冲击了传统神学的统治地位,所以当时的教堂变得雅致和讲究,故选 B 项;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相互结合和斗争贯穿了整个中古时期的欧洲,排除 A 项;复杂、雅致的建筑风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但这只是表象,无法说明发生变化的内在根源,而且市民的审美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活,排除 C 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盛行是蛮族入侵的结果,是蛮族文化与罗马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罗马文化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排除 D 项。11表 3 为有关莱克星顿枪声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据此推知表 3记述出处“在正规军向我们射击之前,我们队伍中没有任何人发射一枪一弹,正规军继续射击,直到我们全部逃逸。”现场民兵们的证词,1775 年“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