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565292686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备课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0课 声音的传播(教学教案)核心素养科学观念: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制作、安装、正确操作实验装置,控制实验条件。探究实践:通过对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态度责任:认识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现象与特征。重点设计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控制实验条件。难点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观察描述、归纳概括等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水中和固体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上课铃声响起

2、,校园各处学生的反应为情境,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部分,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以类比实验活动来认识人耳鼓膜的作用。从观察鼓面振动引起其他物体振动的传递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外部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而使人听到声音。 第四部分,动手制作“土电话”,研究它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可密封钟罩、水槽、手机与防水袋、小鼓、纸屏与泡沫塑料小球、人耳结构图片等。 学生分组材料:纸杯、火柴梗、棉线、胶带等。教学过程上课铃响了,为什么在校园不同方位

3、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发声处是点波源,产生的是圆形波,就像石子激起的水波一样,所以能向各个方向传播。同学能听到铃声说明声音穿过空气到达人耳;在校园各处都能听到铃声说明声音从发声处向各个方向传播。设计意图: 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1.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猜想:钟罩里的空气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_(填“小”“大”或“不变”)实验材料:钟罩、闹钟、乳胶管、抽气筒。实验步骤:(1)让闹钟发出声音并将其放置在钟罩内,倾听,看能否听见闹钟的声音。(2)把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倾听,看能否听见闹钟的声音。实验现象:开始能听见闹

4、钟的声音,是因为闹钟振动发声,会使周围的物质也产生振动,从而使声波经过闹钟空气钟罩空气人耳。在真空状态下,只能看见闹钟的闹铃在动,说明闹钟在发声,因为在它的周围没有任何物质来帮助它传播,所以听不见声音。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探究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实验目的:听一听浸没在水中的手机的铃声。实验猜想:当手机浸没在水中的时候,我们_听到手机铃声。(填“能”或“不能”)实验材料:水槽、手机、防水袋、铁架台、水。实验步骤:(1)先设置好手机处于外放铃声状态,听一听铃声的大小。(2)将手机放入防水袋中,封紧防水袋,并将手机置于装有水的水槽中,听听铃声大小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5、开始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当手机浸没在水中时,依然可以听到铃声,但铃声会变小。实验分析:当手机浸没在水中时,依然可以听到铃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声音变小,说明声音传播的效果与介质有关。实验结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3.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实验材料:一个多边的桌子。实验猜想:声音_在固体中传播。(填“能”或“不能”)实验步骤:(1)一名同学轻挠桌面,另外三名同学站着听一听。(2)三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部位,再听一听。实验现象:站着时可以听到挠桌面的声音,当把耳朵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实验分析:当站立姿势听挠桌面的声音时,挠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当把耳朵贴

6、在桌子上时,声音传播的介质就变成了桌子(固体)。因此两次听到的声音存在差异。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 桌子、水、空气分别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 实验中可以发现隔着空气、水和桌子都可以听到声音,说明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其中,隔着桌子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隔着空气听到的声音比较小,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能量,而在气体中比较容易损失能量,尤其是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能量,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效果不同。声音的传播实验现象钟罩里的铃声在各方向上,铃声减小(或听不见)水中的手机的铃声在各方向上,可以听见铃声(或变小)轻挠

7、桌面发声在各方向上,可以听见声音(或更清晰)结 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各个方向。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敲小鼓,观察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1.鼓膜模拟实验。实验目的:知道物体在声波的作用下会产生振动。实验材料:鼓、鼓槌、纸屏、泡沫塑料小球。实验步骤:(1)按照下图摆放好鼓和纸屏,让鼓的中心正对纸屏的中心。(2)分别将纸屏放在距离鼓5厘米和15厘米处,然后以相同的力量敲击鼓面,观察实验现象。(3)将纸屏放在距离鼓10厘米处,然后以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记录:敲击鼓面的方式鼓面小球的变化相同的力量

8、15厘米相同跳动幅度小5厘米相同跳动幅度大相同的距离(10厘米)重大跳动幅度大轻小跳动幅度小实验现象:敲击鼓面时,我们可以听到鼓声,还可以看到纸屏前的泡沫塑料小球跳动起来。当鼓离纸屏远或敲击力量小时,泡沫塑料小球跳动的幅度小;当鼓离纸屏近或敲击力量大时,泡沫塑料小球跳动的幅度大。实验分析:敲击鼓面时,鼓面会振动产生鼓声,鼓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纸屏时,纸屏就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并且把这种振动传递给泡沫塑料小球,因此泡沫塑料小球就会跳起来。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但鼓膜的振动与敲击鼓面的振动有不同之处。鼓膜振动是空气振动引起的,是声波引发的振动;鼓面的

9、振动是由敲击引发的,是产生声波的振动。纸屏振动的大小与声波的强弱有关,声源近、声音大,声波产生的能量强;声源远、声音小,声波产生的能量弱。实验结论:声波遇到物体时,会让物体产生振动。声波产生的能量与声源的远近、声音的大小有关。认识耳朵的结构,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的振动。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1)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被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引起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

10、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2)听到声音的简单路线图:外界传来的声音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神经大脑。(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耳郭负责收集空气里的声波。(2)鼓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3)中耳: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 和镫骨。(4)内耳: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耳蜗可以把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衡器官。(5)听神经:负责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设计意图: 以类比的方式,直观地了解人听到声音是因为鼓膜的振动。做一个

11、“土电话”,研究声音是怎样通过它传播的。实验目的:感受声音在线绳中传播的过程。实验材料:两个纸杯、一根约4米长的棉线、火柴梗。实验步骤:(1)制作“土电话”。在两个纸杯的杯底各戳一个小洞。在纸杯内穿入棉线,拴在火柴梗上。(2)玩“土电话”。两名同学拉直“土电话”的电话线(棉线)。一名同学对着“土电话”轻轻地说话,另一名同学把纸杯扣在耳朵上听。实验现象:直接不能听清楚的说话声,利用“土电话”能听清楚。实验分析:声音可以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使用“土电话”时,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遇到“话筒”会使话筒(纸杯)振动,“话筒”又将振动传递给电话线(棉线),然后沿着电话线(棉线)传递到另一头的听筒(纸杯) ,对方就能听到声音了。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土电话”中的传播途径:声波“话筒” “电话线”“听筒” 人耳。设计意图: 运用所学概念来解释“土电话”的原理。活动手册课堂总结本课学习我们通过做声音在空气中(真空中)、水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设计对比实验。对比观察声音在空气中与真空中,空气中与水中,空气中与固体中的传播情况,并能够控制实验条件,如有、无空气,排出干扰声等。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