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565057623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嘉兴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二语文 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簪花是指将花朵插在发髻之间、戴于耳朵之上或是别在官帽之上,使用的花朵通常是茱萸、蔷薇、梅花、茉莉、牡丹、 菊花等。早在先秦时期,鲜花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簪花”尚未出现,但人们对花的配饰功能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认知。秦始皇规定,在正式场合中嫔妃和宫女都要戴花。从汉代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可知,当时川蜀地区的妇女已将簪花视为时尚,如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执镜陶俑,头部一左一右分别簪花。汉代的文献中也有对簪花的记载,如陆贾南越行

2、纪中就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这样的文字。魏晋时期,人们常将花作为配饰,籍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艺文类聚中记载:“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潘安和陆机本就是晋代出了名的美男子,风姿俊秀,身着正装后,再在朝冠上插几朵鲜花帮衬,如此装扮不知要吸引多少人的目光。这是关于古代男子簪花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人们还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求辟邪避祸,防御寒气。在唐代,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模样,就与王处直墓浮雕和敦煌壁画中簪花的天女、舞伎、女乐形象十分相似。盛唐时

3、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逛花市、赏花、簪花,是唐代女性的日常休闲活动。鲜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 “斗花”则成为贵族女子的爱好。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簪花之风甚浓。唐代画作中,不论是卷轴画还是壁画,簪花仕女形象普遍可见。当时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子都喜欢簪花,一方面是为了增饰自身的美丽,使美的表达更富有活力;另一方面,从女性簪花的深层次心理来讲,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有取悦男性的意味。簪花的风气也与唐代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高装花髻高贵华丽、夺人眼目,在唐代妇女妆容当中十分流行,甚至有愈耸愈高之嫌,为宋代“花冠”的流行奠定基础。此时也出现男子簪

4、花的现象,不过多与礼制有关,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赐花的种类与官员品阶相关。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王维在其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插茱萸”表达的就是重阳节里鬓发插花的风俗。除了插茱萸,当时重阳节人们还有戴菊花的风俗。人们登高游玩之时,通常也要把菊花插满头才回家。进入宋代,簪花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并全面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皇帝赐花的制度逐渐完善细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赐花、戴花的礼仪程序。 宋史礼志中记载: “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太宗时期,皇帝就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

5、宴并簪花,而皇帝赏赐的花,人们必须戴着。不仅如此,民间亦是簪花盛行。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簪花文化在此时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女性喜爱用花来打扮自己,常常随着季节搭配不同的花朵。同时,男子簪花也非常兴盛,可谓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独特文化。 水浒传梁山好汉中就有许多人常簪花,如浪子燕青“鬓边常插四季花”,小霸王周通“斜插一枝罗帛象生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明代的簪花习俗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那般壮观,男子簪花习俗减弱。明代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清代,簪花习俗式微。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有云: “

6、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簪花也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更多地与发型妆容相结合,配合整体形象设计。从先秦到清代,簪花文化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簪花的习俗随着历史已渐渐远去,但被赋予美好寓意的鲜花,时至今日,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摘编自张轶梁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承,有删改)材料二:泉州蟳埔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地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丝文化的痕迹。蟳埔女从服饰到头饰均与海丝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蟳埔女的头饰俗称“簪花围”。平日,她们用一根簪子盘起头发,在鬓角斜插三两朵小花;重大节日的时候,她们会郑重地在头上簪成花环,盛装出席。头饰中常

7、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是宋元时期的“舶来品”,据说是阿拉伯人蒲寿晟将其移植到蟳埔的。2023年,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簪花围热潮。泉州市文旅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原则是提高能见度和影响力。蟳埔簪花围能够在其他城市受到热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是个好事;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属于它的一套完整的非遗规制。泉州文旅将加强对簪花围民俗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他们将联合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以及非遗传承人,通过各渠道发布簪花围技艺的各种步骤,让更多人了解蟳埔簪花围真正的文化内涵。(摘编自苏凯芳泉州簪花围火出圈 多地刮起簪花热潮,有删改

8、)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魏晋人常用花装扮自己,且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史料中就有潘安簪花的记录。B.宋史礼志中的相关记载表明,簪花在宋代已成为特定礼仪,并有了具体的程序。C.明清两代簪花习俗从减弱走向式微,多用作形象的妆饰,只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D.簪花围是簪花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的表现,带有鲜明的蟳埔地方文化历史特色。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从战国时代至今,期间簪花文化虽曾短暂消亡,仍完成了从模糊认知到明确礼仪制度的发展。B.宋代簪花习俗的盛行是政治、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氛

9、围有关。C.蟳埔女头饰簪花围常用的几种花朵是宋元时期由异域移植而来,可见其与海丝文化间的渊源。D.明星簪花围照让蟳埔簪花围受热捧,明星效应成为当下传承弘扬簪花围民俗文化的主要力量。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的一项是 ( ) (3分)A.“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B.“美人怜我老, 玉手簪黄菊。 ” (苏轼千秋岁徐州重阳作)C.“今夜簪花, 他年第 一, 玉殿东头。 ” (辛弃疾柳梢青赋牡丹)D.“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填写表格,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簪花文

10、化发展阶段对照表时间汉代魏晋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受众对象女性男女均有女性为主,也有男子女性功能或使用场合配饰摆宴赏赐、宫廷礼仪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配饰 A.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 B.女性 C.配饰、祈福、御寒 D.流行配饰、皇帝赐花、节日风俗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述簪花在唐代盛行的原因。 (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秦腔 (节选)贾平凹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

11、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

12、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

13、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

14、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战.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

15、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逄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嘎地停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使你永远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农民的精神食粮,能消解大苦的秦川农民身体和心灵上的困乏。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