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5046181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劳 动习惯、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言而 喻。然而,劳动教育在广大中小学中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甚至 当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里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 还有进一步衰微之势。1究其原因,包括对劳动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 劳动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被挤占和边缘化、家长因过分溺爱孩子而 无法提供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环境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 了传统的劳动教育本身存在不足,其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形式等 未能很好地适应时代迅速的发展变革,回应现实的教育需求,从而在 学校、家庭和社会中

2、频受冷遇。劳动教育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改革。 其视野应当定位到孩子的一生成长,其内容应当超越基本的生产劳作 技能和劳动意志品质,其设计应当进一步体系化、科学化、标准化, 从而帮助学生为终身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准备。具体而言,劳动教育的 新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和讨论。一、劳动教育应适应“劳动”的时代变革以往学界对劳动教育的探讨往往是从“教劳结合”的角度出发,将 劳动等同于生产劳动。在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常被当成是解决学生 动手能力差、不热爱劳动等问题的手段。但这实则是对劳动和劳动教 育的理解过于狭隘了,并在实践中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首先, 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不明确

3、。学校对加强劳动教育的责任感不强,家 庭也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理念,而社区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更不宜成 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其次,劳动教育的内容过于机械和单一,无 法课程化、体系化、科学化、标准化。这就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 体系中的地位很难得到保障,教育内容的随意性太强,实施效果无法 控制,更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测量,也很难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或 联动;再次,目标简单、内容机械的劳动教育也无法吸引学生和家长 的兴趣,增强其参与的主动性。然而更致命的缺陷在于,这种劳动和学生未来真实生活中的劳动 有着越来越明显的脱节趋势。传统观念中的生产劳动已经很难再适应 信息时代的劳动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4、20 年前的报告学会 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里就提到:“根据技术进步的速度, 许多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或经常变换工作地 点。”然而,教育却很少能够帮人们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在中学阶段 就应该进行普遍综合技术教育 这种教育可以保证职业的流动性 并将引向终身教育。”2科技的发展极大加快了劳动分工和转化的速 度,劳动变得更加专业、精细和多样化,同时也有着更快的更新和淘 汰率。相应地,人在一生之中变换职业的几率也越来越大。这就很容 易导致学生在早年的劳动教育中所了解和学习的劳动技能,与其成年后真正的工作需求大相径庭,从而使劳动教育的意义受到很大损害。随着 21 世纪无人化生产方

5、式的迅速发展,人类劳动本身将发生 根本性转变,直接被间接劳动、体力被脑力劳动,重复性被创造性劳 动所逐步取替,将把人类劳动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3劳动教育 应当能对这些历史性变化作出及时回应。尤其是通过劳动教育来缩 小、而不是保持甚至加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分野,这是劳动 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使命。然而,这并不能通过一味地引导和带领 学生参加各种体力劳动、家务劳动来实现,而应建造起联通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的桥梁,在劳动教育中兼顾二者,并实现更有效的结合,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和掌握两种劳动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过分强 调劳动教育中的“生产劳动”属性,不仅容易误解未来“劳动”的性质, 还会强

6、化劳动和闲暇之间的对立。对于个人来说,劳动是通往自由和 个体解放的途径,是通往更美好生活的途径,它和闲暇并不对立。如 同杜威所说,“我们若以有一种教育系训练人民使能胜任有益的工作, 另一种教育则专为使人享受其所有闲暇,其结果必产出社会的阶级区 别。须知谓教育仅为给与人以工作技能之训练,实系一个错误观念; 同时当并注重利用及享受闲暇方面,然后教育目的始完。”4因此,当我们反思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劳 动”有更为宽泛的、更具时代性的理解。对“劳动”的内涵阐释决定了 学生所需要的劳动素养,也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是创造 价值的过程,其中既包括社会价值,也包括个人价值。它结合

7、了体力 劳动和脑力劳动,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终,形式多样而变化迅速。而 劳动教育,则应针对未来的劳动特征,为每个学生未来的价值创造提 供充分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劳动教育应聚焦于那些本质的、共性的劳 动内容,聚焦于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及学习、劳动能力的提升,聚焦于 职业精神和伦理的训练,以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 劳动环境。二、劳动教育应包含更丰富的技能1.生活技能良好的生活是个人劳动的最终目标。在“五育”之中,劳动教育直 接指向了学生的生活,因此应当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帮助学生学会生 活,掌握更好的生活技能。这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相近, 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

8、必需的教育。 ”5 这一生活教育理念明确地提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为更好的生活服 务,对于劳动教育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我国于 2016 年发布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包括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也把养成健康文明的行 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备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作为重要内容。生活技能首先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活动,可以通过社会活 动课或劳技课来实现,日本中小学里的“家政”学科即提供了很好的范 例。6但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中还应包括更高层面的生活自理技能, 如选择和创造喜欢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对生活 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树

9、立合理的财富观和消费观等。不仅要让学生 未来能够“活着”,而且要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2.职业技能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应有助于其长远的职业 发展,因此应在劳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首先 体现为择业技能。应当帮助孩子更好地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并尽早 开始相应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择业技能是我们当前基础教育中极 为欠缺的一项内容,直接导致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普遍迷茫不知所 措,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为此,劳动教育可借鉴西方的 “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职业内容,更好地 树立职业方向。其次,职业技能还包括学生在未来职场上的各种实用性技能。

10、有 研究指出,对于 21 世纪的学生而言,传统的 “三 R 能力”,即阅读(Reading)、写作(wRiting)和计算(aRithmetic)虽然还是在学校 和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的基础,但一套新的“四 C 素养”的能力已经被 推到了前沿,即创造和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批判性思维 和 解 决 问 题(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人 际 沟 通 (Communication)和与人合作(Collaboration)。7相似地,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也一再强调,21 世纪里对于终 身发展

11、而言, 认知性技能( Cognitive skills) 和 非认知性技能 (Non-cognitive skills),包括开放性、自觉性、外向性等,有着同样 的重要性。 8显而易见,无论是实践创新精神、责任感和自控力、批 判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还是各项非 认知性技能,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都需要劳动教育的介入来生成 和培养。这就要求劳动教育极大地拓展思路,围绕这些重要技能来丰 富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完善学生的技能储备。三、劳动教育应培养更好的公民现代社会中的劳动是一种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的活动,其参与者和 受益者,不仅是个人与家庭,更是外部的社区和广大社会。因

12、此,培 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一直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 然而在当前,随着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和公民教育理念的传播,学生不 止应成为一名劳动者,更应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能够拥有良好的公 民意识和参与热情,拥有积极的社会认同和关怀,具备宽容、开放的 心态和理性思考、 ?q 论、批判的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 也专门对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认同国民身份、崇尚自由平等、维护 公平正义等素养作了阐述。公民教育以往常被归于德育的范畴,但一 方面,如上文所述,劳动教育本身就能体现出显著的公共性,为公民 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另一方面,仅在德育层面上学习讨论 而缺乏动手实践的公民教育是不完整

13、的,也是低效的。而劳动教育的 实践取向可以很好地进行补充。因此,公民教育应成为劳动教育的另 一项新的内涵,应通过劳动教育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和社会,从动手实 践和切身反思中提升其公民意识、品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 精神、宽容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把公民教育落到实处。这在 当今青少年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淡漠、独立思考和批判思 维能力退化的情况下,有着格外紧迫的现实意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较之以往有着更加重要的 作用和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它面向未来,从时代需求中积极挖掘新的 内涵,了解未来劳动的基本性质和需求,把握学生未来在工作和生活 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劳动技能、意

14、志品质和公民精神,并以此为 基础进行改革重构,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帮助学生在长远的人 生中更好地劳动,更好地生活。具体而言,劳动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科建设上,应将劳动教育科学化、体系化。劳动教育 是否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世界各国的做法不一,并无定规。但有效 的教育教学必须依托于一套成熟、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这一点是 毫无疑问的。对于在实践中常被边缘化的劳动教育尤其如此。因此应 在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形式、评价方式等 的基础上,结合各校实际,逐渐建立起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劳动 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在内容设计上,需顺应课程整合的目标,加强劳动教育和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贯通,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 全过程,以建立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衔接,搭起体力劳动和脑 力劳动之间的桥梁,使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真正鲜活起来。再次,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学校、 家庭、社区的共同责任,而劳动教育的一些新的核心内容,如培养学 生的择业技能等,也必须依靠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才能实现。因此,应 搭建起合作式的劳动教育平台,明确各方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同时 也可发挥广泛的社会监督作用,确保劳动教育扎实、深入地开展,防 止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的现象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