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新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5046018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新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常州新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常州新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常州新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常州新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新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新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2020 年)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全民健身是 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推进 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全民健身发展之 路,努力建设运动健康城市,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 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 560 号)、国务 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的通知(国发 201637 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 计划(20162020 年)的通知(苏政发2016163 号) 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

2、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 是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 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 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全 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不断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彰显全民健身多元价 值和功能,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北区贡献力量。二、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普遍提升,健康素质明 显提高,城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人民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身健康诉求

3、得到切实解决。(一)全民健身意识全面提升。科学健身深入人心,体 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 30 万。 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 96%。(二)全民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设施配置更 加均衡,城乡一体“10 分钟体育健身圈”功能不断优化,人均 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6 平方米。(三)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 身边的健身赛事活动,积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 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活动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赛事活动组 织方式方法,打造23项区域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四)全民健身组织稳步发展。体育社团总数达250家 以上, 4A 级社团达

4、到 2 家, 3A 级达到 10 家;体育组织网 络进一步向社区、农村延伸,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 3家, 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38人。(五)全民健身产业健康发展。至2020 年,体育健身 场馆服务、运动休闲、体育旅游等产业群初步形成,产业组 织形态不断丰富,产业关联融合不断深化,城乡居民体育消 费规模和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健身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 不断提高。三、主要任务(一)积极培育体育文化,促进全民健身内涵发展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爱锻炼、会锻炼、勤锻 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努 力将全民健身打造成为城市名片。以举办体育赛事为平台, 宣传和推广运动文化。加

5、强新北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 理、保护和开发,发挥体育文化在建设富有魅力的历史文化 名城中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大众体育交流,充分展示新北区 体育文化发展成果。(二)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水平完善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居民小 区)四级健身设施网络,推进镇(街道)建设以室内篮球馆 或游泳馆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加大对农村和经济薄 弱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全面完成农村“10 分钟 体育健身圈”建设,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补齐基 本公共体育服务短板。通过改造城市边角地、插花地、街头 绿地及其它未利用地,分类建设一批以体育锻炼和休闲健身 为主要

6、功能、兼有社区公园一般功能、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 的体育专类公园和社区体育公园。依托现有及规划的城市绿 道系统、慢行系统,建设一批具有绿化景观、历史文化、生 态保育、游憩休闲、体育健身等复合功能的健身步道。鼓励 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推广拼 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三人制篮球场等新型户外场地设 施。三)开展健身赛事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浓郁氛围构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内容新颖、实效突出、贴近 生活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 度。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趣味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统 筹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大力开展田径、乒 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

7、足球、游泳等竞技性强、普及 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健走、路跑、 骑行、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登山、跳绳、门球等群众 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群众体育活动,区每四年举行一届运 动会,每年举办各类大型健身活动 12 项次以上,镇(街道) 每两年举行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举办各类健身活动 6 项次以上。(四)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指导各类单项、行 业体育组织和人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社会体育组织向 行政村(社区)覆盖延伸,支持民间自发性体育组织及网络 体育组织发展壮大。探索

8、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中心,有效整合 服务资源,提升体育社团和其他社会力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供给能力。(五)构建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以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 识,提高城乡居民科学健身素养。积极推行国民体质测定 标准,完善以区国民体质测试站为主体、镇(街道)国民 体质测试点为基础的国民体质测试网络,探索建设集运动能 力评估、体质健康测试、科学健身指导、健身志愿服务于一 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社会体育 指导员队伍能力建设及工作保障,面向大中学生和社会人士 招募全民健身志愿者,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水平。(六)注重人群体育协调发展,推动健身

9、服务普惠共享 把青少年体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体育课和课外健 身锻炼,使青少年掌握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校园体 育活动;建立健全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制度,推进青少年足 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发展;加快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 设,制定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青少年足球训练 基地;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生体质 监测,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重视老年人群的身心 健康,完善社区老年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为老年人 群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便利和优惠,积极发挥各级老年体协作 用,经常性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及赛事活动。关注

10、残疾人群的健身需求,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 件,完善残疾人体育锻炼和康复设施,加强为残疾人群服务 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适合残疾人身心 特点的健身康复项目及赛事活动。加强职工体育锻炼,发挥 行业协会、工会、职工体协在保障职工健康权益方面的应有 作用,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发展农民体育, 将农民体育项目纳入各级综合性群众运动会,充分利用农闲 季节组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七)加快全民健身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发挥全民健身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全民健身协同 创新,加快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鼓励体 育文化创作和生产,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体育传媒、体

11、育会 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发展。探索沿绿道、沿 湖泊、沿山脉的健身休闲运动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三、保障措施(一)落实工作责任发挥现有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政府推进 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合力,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贯彻 落实。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统筹发展。(二)加大财政投入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全 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公共财 政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形式支持 全民健身计划,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三)建立信息公布机制定期公开公布全区全民健身工

12、作的开展情况、全民健身 事业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各项指标数据的达标情况,推动 我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四)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要相互配合、尽职履责。区社 会事业局要建立健全各项标准体系和管理措施,与各有关方 面共同努力,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四、组织实施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将全民健身重点工作 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协调机 制,加强沟通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民健身各项工作 有序推进。区政府制定下发年度目标任务书,对各镇(街道)全民 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 小组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第三方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 政府责任履行、重点任务落实等进行专项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