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简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5044967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蜀文化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巴蜀文化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巴蜀文化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巴蜀文化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巴蜀文化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蜀文化简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 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 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 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 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 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 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文化辐射力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 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

2、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 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 的影响。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 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 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 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 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 的文化内涵。三国蜀汉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 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 代称这几处遗

3、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 “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 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 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 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 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 到启迪和教益。南方丝绸之路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 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 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

4、所产, 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 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 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形成过程滥觞于商代,见名于春秋,主体气质成于秦汉,巴的进取与蜀的兼容 由此合二为一,秦汉以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摇曳而生姿,经历代而飘然 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云,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拢成星体,过 去不能,现在不能,未来亦难能。文化特点1、总体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 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2、文

5、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 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3、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瑰宝陆离,多附鬼气; 人文荟萃,最是诗人。4、巴蜀之地向来称为四塞之国,不可谓不封闭,然则多川汇流,昂然 出三峡,成大江东去之势,尖锐,奔腾,苍茫,颇让人喟然感叹。5、蜀中自古多才俊,蜀中自古少大将,多少豪情,多少志气,都削成 丝丝缕缕花絮,化作点点滴滴闲情,粘满着春花秋雨,汇入大江大河,消 失于无影无踪。性格特点巴蜀男人一一耿直而鬼马,豪放而狡诘。既精明能干又悠闲散漫,既 敢闯敢干又谈玄说幽,固守于盆地之中皆是闲人,冲出夔门之外都是好汉。 代表人物有邓小平、

6、苏轼、司马相如、扬雄、张大千、刘伯承、朱德、黄 继光、邱少云、巴金、陈毅、田亮、陈坤等。巴蜀女人一一伶牙俐齿,妩媚多姿,勾人魂魄,蜀之温婉渝之泼辣皆 风情万种,麻辣之间原来最是温柔之乡。代表人物有卓文君、赵一曼、王 小丫、刘晓庆、蒋勤勤、张靓颖、陈小艺、张含韵、李宇春、邓婕、陈琳、 陶红、于娜。文化交流巴字的本义,按照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原为“食象它 (蛇)”,是一种吞食大象的巨蛇。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巴字含义的不同解 释,但多无确据,没有取得公认。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巴作为地域名称, 它的涵盖面相当广阔,其中心区是川东、鄂西地区,还北达陕南、汉中之 地,包有嘉陵江和汉水上游地区,又南极黔

7、涪之地,包有黔中和湘西地区。由于这一大片地域通称为巴,所以世代居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古族 也被通称为巴,并由此派生出巴人、巴国、巴文化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 看,巴这个名称包含有地、族、人、国、文化等多层次的复杂的内涵,是 一个复合性概念。巴作为地域、民族和古国的名称,早在夏商时代就已著称于世。在山 海经这部“古之巫书”里,记载有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臣子孟涂在长江 三峡巴地主管神抵的事,又记载有“西南有巴国”的事。在其它古书里, 还记载有鄂西南清江流域的廩君之巴,和川东嘉陵江流域的賨人之巴(板 楣蛮)。巴国最初立国在汉水上源一带,西周春秋时沿大巴山北缘向东发 展,战国时代南移长江流域,溯江而上

8、进人川东今重庆地区,从此重庆地 区便成为了巴国大本营的所在。以重庆市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历代通称为巴, 显然是同巴国大有关系的。至于蜀字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葵 中蚕”,再从其它古代文献综合考察,蜀就是桑蚕,它是现代家蚕的直接 前身。古代文献中记载川西北阳江上游地区有蜀山,居住其地的蜀山氏曾 与黄帝族通婚,表明最早的蜀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蜀也是一个包含着地、人、族、国、文化等多 层次内涵的复合性概念。在夏商之际,除岷江上游的蜀山氏而外,在四川 盆地西部平原和汉中平原等地,还有并存于世而相互争雄的蚕丛、柏灌、 鱼凫等三代蜀王,他们族群不同,活动地域有异,却都通称为蜀,意味

9、着 蜀的地域范围也是相当广阔的。殷墟甲骨文中和西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有 关“蜀”的记载,殷周甲骨文中的蜀,指的是以成都平原为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北边包括汉中盆地在内的古蜀国。正是这个古代蜀国,曾在商代创 造过高度发达和辉煌的三星堆文明。从商周时代直到春秋战国,古蜀国曾 经几次发生王权更迭。公元前316年巴、蜀统一于秦后,秦在巴、蜀故地 分置了若干个郡,而分别以巴郡和蜀郡为中心。这样,以巴和蜀分别作为 川东、川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这个格局连同巴和蜀的名称,便一同保存了 下来。隋唐以后,巴和蜀虽然不再是郡、州、道的行政区划名称,但一直 作为地区的代称在各种场合被广泛地加以使用,以致成为地域、人群和文

10、化最重要的标志,直到今天。重庆有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是古巴国的国都。在历 史上,它的名称变化甚多,有过江州、巴州、楚州等名称。隋初改为渝州, 取意于古渝水(嘉陵江),重庆位于嘉陵江之滨,故名渝州,所以重庆至 今仍简称为“渝”。北宋徽宗时改名恭州。南宋孝宗时,其第三子恭王赵 悍封于恭州,后来孝宗禅位,恭王继位为帝,是为光宗。光宗即位时,照 例要将封地升州为府,遂取名为重庆府。从此以后,重庆一名沿用至今, 今则为直辖市名称。初源于距今45003700年前的“宝墩文化”,标志着 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兴起。在距今3000年左右出现了今成都市区内以十二 桥木结构建筑遗址为代表的城邑,在距今 20

11、00多年前蜀王开明尚在成都建立了蜀国都城。公元前311年秦国建成都城,是成都城市定型化的界标。 从此,作为全蜀以至中国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城名和城址所 在地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动。渊源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 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 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秦汉到近、现代巴蜀大地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 张木式、杨升庵、李调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在许多文化领域, 诸如汉赋、唐诗、宋词、蜀学、史学、道教、天文、易学等方面,都处于 全国前列。

12、巴蜀的文化和宗教,与齐鲁的儒学、三晋的法学、荆楚的道家, 共同形成了祖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色。“巴蜀文化”作为学术术语提出已近 50年,郭沫若、卫聚贤、顾颉 刚、徐中书、蒙文通、冯汉骥、任乃强、缪钺、张秀熟、邓子琴等国学大 师对巴蜀古史传说、古代历史、民族、学术、宗教和考古等方面进行开拓 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划时代的成果。在西南地区,四川大学素来是巴蜀文 化研究的带头人,50多年来先后出版和发表了约450余种论著,巴蜀考古 也获重大成果,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以成都“宝墩文化”命名的古 城遗址发掘,三峡古人类遗址的发现,都凝聚了川大学人的心血,1999年川大师生对三峡李家坝原始人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被评为该年度“十大考 古发现”。博物馆4万余件以巴蜀及西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物收藏,为 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