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方言多元文化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5043537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方言多元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方言多元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方言多元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方言多元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方言多元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方言多元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方言多元文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域,那个地址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 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慢慢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各民 族三百连年的相互融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尽管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 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留着很多反映本地少数民族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 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一、风物词语一、房舍东北有句俗话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确实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满族 老屋一样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 俗称“口袋房”。一进门确实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

2、。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 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 “蔓枝炕”等。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满族尚右(即以西为上),因此西炕是供神供 祖的地方。“南北炕”那么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 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此刻的民居对这种传统格局有所继承也有所改 善,一样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双侧是“里屋”。 大多只有一面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宝贵一见了。除正房(又称上屋)外,有的 人家还建有东西厢房(又称“下屋”),房前屋后再用墙

3、或“障子”(栅栏)围起来,称为“院 套儿”。“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 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 坑,四周宽狭根据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檩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后在 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厚土即成。门窗一般设在阳面,早年以鱼皮糊窗。屋内有的搭铺,有的 搭炕。它是 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

4、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只 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 也叫“窝棚”。二、用具悠车(儿)”是悬在空中能够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 东北汉族农村地域也比较流行。用薄木板揻成,长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索系在房梁 或檩子的挂勾上,离地面或炕一样有三四尺的距离。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 系着铃铛和玩具。满族有关于悠车来历的传奇,清朝蒋良骐东华录载:“太罕始生时,仙 女以桦皮为车形,摇渡鸭绿江。以故北地婴儿弥月,即行上车。车为椭圆形,悬革于梁下, 结铜环,人往来推之,婴儿自睡。” 这确实是东北

5、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小孩吊起 来”。“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 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 的能手。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域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 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那个地址设置“狗站”。狗橇一样载重约250千克左右。拉雪橇狗最多 十几条,至少也要两条以上,“狗橇”是那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要紧交通工具。此刻东 北的一些地址尽管还能够看到狗爬犁,只是大多已经成为旅行景点的特色项目了。3、衣饰“靰鞡”(也作乌拉)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是满族

6、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样用牛皮或鹿皮缝 制,帮与底为一整块皮子,鞋脸带褶并有穿鞋带的耳子。鸡林旧闻录记载:“用方尺牛皮, 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此草“草色深碧,其细 如发,长者有四尺余,吉省各地皆产;溪谷岩石中蒙丛下垂,入冬不枯,性温暖,能御寒避湿, 东人常取之铺卧榻,农工等人均以著履。” 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靰鞡曾经超级流行,上至 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乃至犯人都穿这种鞋。后来一种帆布面棉胶鞋也称为“棉靰鞡”或“胶 皮靰鞡”。靰鞡也被称为“靰鞡头子”(略含贬义)。东北还有一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 头子迈门坎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

7、靰鞡头子鞋面褶多故。4、饮食 东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物,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白肉血肠”,朝鲜 族的“冷面”、“打糕”,但平常吃得最普遍的仍是各类“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 “豆面饽饽”,将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后磨成面,上锅蒸熟,将炒熟的黄豆也磨成面,均匀 地铺在擀成片的熟粘糕上,然后卷好,再切成段,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 作“波罗叶”),确实是在柞树或椴树的叶子上摊上粘面和豆馅后对折蒸熟而成。秋冬时节,往 往用黄米磨成水面,或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火勺”,蒸“粘豆包”,而且 一样会做很多,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另外,一年四季

8、都能够吃“苏子叶饽饽”。“苏子叶 饽饽”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馅,再用苏子叶裹上蒸熟。因为状似耗子,又叫“苏耗子”。做 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爱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远程外出从事射猎活 动,另外,粘饽饽仍是他们祭祀用的食物。此刻,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人人都爱吃,它 们的来历反而被人忽略了。五、动植物 东北有一些动植物是与本地少数民族有关的,如高丽参、高丽果儿,高丽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王 朝(AD918-1392),我国适应上多用来指称朝鲜或关于朝鲜的物产;再如鞑子香(兴安杜鹃),鞑 子是旧时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另外“金达莱”是朝鲜语的音译,“乌拉花儿”、“乌拉 草

9、”中的“乌拉”是满语的音译。东北还有一种叫“飞龙”的鸟,又名“榛鸡”,躯体大小和斑 鸠相似,生活在寒带红松、冷杉等树林里,肉味鲜美。黑龙江外纪记载:“江省岁贡鸟, 名飞龙者,应系斐耶楞咸之转音也。”“哈什玛”是产于东北各省的一种蛙,躯体 灰褐色,生长在阴湿的地址。雌性的体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什玛油,中医用作强壮剂。“哈什 玛”是满语音译。二、风俗词语一、游戏“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域汉、满、蒙、赫哲、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嘎拉哈是 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满族有金 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奇。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

10、有特定的名称,吉 林的叶赫称为“珍儿”、“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部称为“珍儿”、“轮儿”、 “壳儿”、“背儿”。嘎拉哈在清朝有多种玩法 ,本来是男人从事的游艺活动,后来慢慢变成 妇女和儿童的游戏。此刻通行的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 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为胜。“跑马城”是一种儿童游戏,分为人数相当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拉手形成 人墙。游戏开始时,甲队喊:“急急令!”乙队喊:“跑马城。”甲队喊 :“马城开。”乙队 喊:“打发小姐送信来!”甲队喊:“要哪个?”乙队喊:“要某某。甲队喊:“某某不在家

11、。” 乙队喊:“要某某某。”这时甲队的某某某便向乙队的人墙奔跑并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队的人墙 撞开,就赢回一个人带回甲队,如果没有撞开,自己就归为乙队。然后再由乙队先喊,反复进行, 最后哪队人多哪队获胜。这个游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骑马战”也叫“骑马打仗”,本来是满族和锡伯族儿童的一种游戏,骑同伴身上的双方或几方 互相推拉,设法把对方拉下“马”,拉对方下“马”者为胜。这个游戏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喜欢骑 马征战的尚武精神。二、风俗 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确实是用豆面 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别离在碗口捏出 1-12个花牙,各代表一

12、个月,然后下 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也有的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 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轳冰的风俗。此日黄昏,大姑娘小媳妇三 五成群到郊外冰上翻腾,口里念诵:“轱轳轱轳冰,不腰痛不腿疼。轱轳轱轳冰,身上轻一轻。” 柳边纪略卷四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 天黑尤多”。元宵节是汉族的节日,“蒸面灯”和“轱轳冰”本来却是满族的风俗。但由于东北各个少数民族 长期混居,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为本地一起的传统。三、地理名词1山水 东北自古以来确实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址

13、,那个地址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 记。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 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 半拉窝集(屯名),“半拉”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 满语“梯”之义。大兴安岭锡伯语称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那么音变成“兴 阿林”,即兴安岭。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 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 千米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东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更是不胜列举,如: 松花江,松花为女真

14、语,意为白色。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另据依兰县地址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

15、江北岸有“锡伯河”。2地名东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移的轨迹的:辽宁省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 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常突”意为绿色草原。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 矮堰。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的“民 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当时辽河泛滥,

16、盗 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吉林省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 名。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 图门,系满语“图门塞勤”的简称。“图门”意为万,“塞勤”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黑龙江省 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 义。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扎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 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