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504100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副教授 燕芳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全社会做出的一种承诺,反映了我们党自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永续发展的决心。一、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立足点意义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际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环境问题日

2、益国际化条件下,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客观需要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来自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责难日趋增多,中国环境问题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未来国际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的要求,也是承担相应国际责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客观需要。 2. 迎战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人类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制造技术等为基本技术特征。这就意味着各个国家将面临新的竞争,谁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占据主动地位,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制

3、高点,就能够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也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争取主动,为此,就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赢得新一轮的国际竞争提供基础。 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难题提供了方法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未来十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还将加剧,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必然更加突出。建设生态文明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的提供了方法。2. 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期待、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

4、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不仅物质发达,精神富裕,社会和谐,还表现为生态环境良好。这些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党顺应人民期待,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二、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目标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了解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1866 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生态指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文明则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自我改造的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5、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从历史维度来看,即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第二种看法,从现实维度来看,生态文明作为文明的构成要素之一,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一样,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体系。我们所追求的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

6、明境界。(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载求是2013年第9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实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切社会实践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上集中体现在“七个明确”上:一是明确了理念。二是明确了基本要求。三是明确了奋斗方向。四是明确了工作方针。五是明确了途径方法。六是明确了工作目标。七是明确了重点任务。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老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风险在

7、加剧,危害在加大,治理难度在增加,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1.生态意识和理念落后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地大物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错误理念和意识;“人定胜天”、“人类可以征服自然”的片面理念和意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缺乏是我无能为力的事情,应是政府的事情、是别人的事情、是未来的事情等错误理念。2.发展的要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能源资源有限性与发展方式粗放之间的矛盾。首先,能源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很少。此外,如石油、天然气、铜、钾、淡水资源、耕地等重要能源资源都比较缺乏,形势严峻。第二,能源资源消耗速度快,能源利用效率低。

8、未来对耕地、石油、天然气、淡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二是排放的无限性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首先,对环境的污染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第二,生态系统呈严重退化趋势。表现为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绿洲、湖泊、湿地衰亡;生物多样性锐减等。3.环境利益失衡影响社会和谐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危害群众健康。二是环境纠纷影响社会和谐。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4.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9、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制定了30多部关于资源环境的法律;制定了很多全国性规划以及大量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但仍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表现为立法方面,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制度规范方面还不够完善;生态环境执法方面存在执法不力,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四大挑战,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的四项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

10、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全民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反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依靠生态技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当前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解决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是以不同的经济学视角来研究提高

11、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目标。三者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3.制度创新 建构生态文明保障机制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主要从政府制度创新方面来强调三点:一是完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二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三是生态补偿制度。4.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意识,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既不能奴役自然,也不能受自然奴役。其次,要转变价值观,要认识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后,在实践中,人类在向自然界

12、索取的同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实现人类对自然的获取和给予的平衡。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意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要倡导并践行绿色消费。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是树立文明消费理念。二是形成合理的消费行为。生态文明建设,除了每个人都从自我做起,还需要大家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国际经验也表明,生态文明建设,除了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外,公众的参与不可或缺。在这个方面,要鼓励和规范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转变思维方式,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每个人心中;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科学技术、产业转型的全面提升;又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向保障;还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我们就可以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就不仅仅是一种愿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