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503678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语文试卷 博乐 杨剑文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

2、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

3、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

4、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1、第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的状况。(2分)【参考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评分说明:“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各1分。【考查内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评析】第一步,根据“这种困境”可以判断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指代义;第二步,锁定答题范围为“新闻不确定性”;第三步,分层进一步缩小范围;第四步,可知“这种困境”是面临的一种矛盾境地,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

5、定性。本题值得关注的一个小小变化是,在问题横线后还有“的状况”这个中心词,需代入验证,看是否通顺。2、第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参考答案】原因(1分) 表现(1分)【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析】本题在概括能力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字数限制,要求概括语言更加精简。答题思路是在理解内容的前提下抓住段落的关键词句,并对文段进行分层,概括后整合出答案。很明显,针对受众缺乏寻求真相意愿这个问题,段落刚开始是从受众为什么不原意寻求真相这个方面阐述了,这个可以概括为“原因”,而接下来段落就是从受众不愿意寻求真相的种种做法来进行阐述,可以概括为“表现”。3

6、、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A、 B、C、 D、【参考答案】D【考查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评析】此类题目的解决可以采取排除法,在这个题目选项中,最后一个句子应选第句下结论的句子,排除B。然后根据逻辑顺序应是先提出常识的局限,再进一步说把常识推上神坛的恶

7、果。顺序可以判定为,排除C。然后根据先提出观点,再论证的顺序可以判定为在之前,所以此题答案选D。正面分析此段的顺序为常识是什么提出观点常识的局限把常识推上神坛的恶果下结论。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参考答案】C【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析】做这种题型时,学生需注重选项信息和原文相关信息的仔细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别。在原文中有关于新闻发布会的门槛的句子在第2段出现,

8、作者使用这个短语时是把它和“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放在一起说的,这个和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因此选择这个选项。5、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第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考查内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评析】这个问题非常明确,考察段落的作用,并且要求联系全文进行分析,自然是要从全文行文思路的角度考察这个段落和其它段落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关系。这个题目分值三分,学生要掌握赋分点,这是对此类

9、题目训练的重点。这个题目的三个赋分点是本段内容总结概括(内容上)、前文内容总结概括(内容上)以及本段与上文关系(结构上)。这样的题目答题思路学生很容易掌握,因此在语言组织上是我们应该训练的重点,还应该关注对于结构的分析,抓住层进这个要点。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参考答案】多家媒体及众多市民为该报

10、道提供了来源,来源较可靠。报道中还有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而不明飞行物出现的原因无法报道,所以仍可视为完整。随报刊发的照片是报道者提供的证据,这些照片的真实性有待检验。这则新闻在报道过程中突出了某品牌手机的拍摄功能,有植入广告的嫌疑。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评分,一个方面1分;考生答案的组织和表达是否准确、逻辑严密评1分。四个方面的分析中,报道的两个来源及报道中植入的广告意图为两个明确的得分点,关于报道的完整性和证据来源的判断与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考查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评析】这是贴近实际运用的一个考题,需要结合文章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

11、分析比对,得出结论,难度不大,考得是学生的推断能力,比较灵活。其实,语文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实用功能,语文不仅仅是天上的云,也是地上的水,我们就是生活在语文之中。回归到题目,让我们根据第三段4种解读新闻的方法去解读这个报道,报道的两个来源及报道中植入的广告意图为两个明确的得分点,关于报道的完整性和证据来源的判断与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语言组织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必须是要提醒学生的。【一对一教学启示】1在一对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比较关注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分析,其实对每一个段落的细致分析,才是一切的基础。启示我们关注学生“读”文章的能力。2更加关注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段落的分层必不可少

12、,以防漏掉要点。3更加关注学生提炼概括要点能力的训练。4更加注重学生对所给信息的灵活运用能力,这应该是以后的一个发展趋势。(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

13、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

14、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

15、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