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503407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开展的历程与特征摘要:情趣教学理论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的珍贵传统,它经过了四个开展历程,逐步由教学方法、教学范式的讨论转型为对学说的创立、对理论系统的扩展。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古代情趣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范式古代的情趣教学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它的开展历程与特征,值得我们去挖掘与借鉴。一、先秦两汉时期:探究进步效率的情趣教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雄天下,竭力网罗人才。人才的竞争,成了富国强兵的焦点问题。如何尽快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了教育家们最强烈的企求。在这种背景下,情趣教学应运而生。当时的情趣教学理

2、论以进步效率为目的,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一曰“乐以去忧法。当时的教育家重视用“乐的方法来进步教学效率,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大教育家孔子。孔子本人是乐学的典范,他自称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人?论语述而?。孔子在乐教乐学上有很多阐述,影响最大的一句当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二曰“亲师信道法。我国最早的一部教学论专著?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吕氏春秋?对教师的要求是:“善教者视徒如己,反己以教,那么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假设此那么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

3、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三曰“与心相适法。“与心相适的意思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心理需要相适应,否那么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大戴礼记保傅四十八?上说:“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当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吕氏春秋适音?那么认为:“耳之情欲声,心弗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夫乐有适,心亦有适。四曰“喻导激趣法。先秦教育家认为,死记硬背或强行灌输,学生就会视学为苦事;有“喻有“导,

4、学生就会兴趣大增。?礼记学记?如是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那么和,强而弗抑那么易,开而弗达那么思。和易以思,可谓善教矣。二、魏晋隋唐时期:推介情趣教学的范式上述情趣教学的方法是零散的、个人领悟的,而魏晋隋唐时期的情趣教学理论转向了对教学范式的推介。一为“顺其自然式。这种范式的理论根底是古人的养生之道,它不主张对学生强扭硬拉,提倡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内部的乐学因素。嵇康说:“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他认为名教也非万能灵药,不可四处硬套,因为“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教学者应敢于“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柳宗元曾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的文章,用艺术化的手

5、法倡导“顺其自然之教学范式。该文高度赞扬郭姓老人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假设子,其置也假设弃,那么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二为“营造情境式。这种范式主张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精神振作、思想活泼的前提下学习。曾经培养出诸如魏征、房玄龄这样出色人才的隋末教育家王通,就是这种范式的理论者。他经常与学生乐在一处,笑在一处。史书记载,“子游马颊之谷,遂至牛首之溪。登降信宿,从者乐;师生们边游边讨论问题,兴之所至那么“喟然而歌,气氛相当融洽,思维极为活泼。1511513三为“诙笑啸歌式。为了调节教学节奏,教

6、师打破严肃死板的教学形式,采用灵敏多变的教学艺术,这就是“诙笑啸歌式的范式。韩愈就是如此,当时的监生们很喜欢他的情趣盎然的发挥,评价其授课“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1593594韩愈素来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但常常在教学中谈笑自如,诙谐幽默。当时有人对韩氏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讥之为“驳杂无实,他回击说:“昔者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韩昌黎集?四为“会讲诘辩式。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们认为,要使学生能经常获得新颖感,保持学习积极性,旧的教学格局就不能不破教师要讲,学生也可以讲;要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

7、先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例如,韩愈在国子监主事时,就曾“日集讲说,经常举行会讲和辩诘活动,吸引学生;于是监生们热情高涨,奔波相告,竞来参与,当时盛传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李翱:?韩公行状?三、宋元时期:初步创立情趣教学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情趣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并初步构建了一个比拟完好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侧面提出自己的情趣教学的学说。一称“贴近说。“贴近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从“生本角度去体察乐学的妙处,认为教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一种亲近感,假设隔膜重重,要学好谈何容易。程颢、程颐在?二程集遗书?中作过生动的比喻,他说:“学至于乐那么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

8、者,如游别人园圃;乐之者,那么己物尔。2二称“内因说。当时的教育家在考虑情趣问题时,是从学生的内因着眼的,觉得这比从外部施加压力要有效得多。张载认为:“闻见之善者须是自求,己能寻见义理,那么自有旨趣,自得之那么居之安矣。?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陆九渊说:“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假设法令者之为也。学生们称赞他的讲学,往往“从天而下,从肺肝中流出。3317三称“动力说。“动力说认为,学生学习不能没有动力,动力多种多样,只有乐学的能量才是无可比拟的。如北宋的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说:“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好就是喜欢乐意的意思,它是“求的强大动力。再如,南宋的

9、朱熹曾写了?四时读书乐?诗四首,来抒发自己乐学之情,他还说:“习,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那么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四称“效率说。这种学说认为,学习固然需要刻苦和努力,但苦撑苦熬求学的效率终究不及快乐学习来得高,情趣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享受快乐之中进步效率。用张载的话来说,就是:“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盖意乐那么易见,急而不乐那么失之矣。?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五称“境界说。“境界说认为,“乐学之妙诀不仅仅在乎获得好的现实效果,更是一种高境界的精神享受。张载对此的解释是:“学至于乐那么不已,故进也。?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这里的“进,

10、是“登堂入室“进入一种特定境界的意思。朱熹认为,读书的最大乐趣就在于学有所得,豁然开朗给人带来的快乐是不可名状的,他说:“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学规类编?六称“互动说。持互动说者认为,教师的情趣和学生的情趣是互动的,与今天所说的“以情激情很相近。前提是教师要有情趣,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4四、明清时期:情趣教学理论的纵深开展明清的统治者对思想控制甚严,理论开展举步维艰,但由于私学的进一步开展,与朝廷不合作潜心做学问者增多,所以情趣教学理论仍有所开展。这一阶段的情趣教学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整合性:在纵向的维度上,融会了前人的珍贵经历;在

11、横向的维度上,吸纳了哲学、心学、美学、教育学等社会学科的理论,使情趣教学的理论层次得到了新的提升。一是“诱导鼓舞的理论。这一理论,整合了心理学研究的初步成果,为情趣教学的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理论认为各门学科的教学,应该注意互相借鉴、吸收和调节,对学生就更有吸引力。比方,王守仁就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诱导与鼓舞,他一再提倡要用“诱之歌诗“讽之读书等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传习录卷下?明末的陆世仪也要求教师应更多地采用“诱其入道的方法。二是“适度适量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教学要兼顾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教学的难度和量度进展有效控制。王守仁就深

12、谙控制之妙,他说:“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馀,那么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卷下?三是“以美育人的理论。以美育人的观念带有一定的现代美育的意识。这种理论主张以“乐学为前提,整合各种艺术的优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陆世仪曾经提出“因其歌舞而教之以礼乐,“读四书、兼习书数之暇,“聚于一处,教升歌习礼,如古人舞?勺?舞?象?之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期到达“郁郁彬彬“修养气质,薰陶德性的目的。3616四是“欲情智统一的理论。这一理论,运用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观照情趣教学的理念。“智连接着外在的客观规律即“天理,而“情、欲主要联络着人的主

13、观因素;教学倘能到达“天人合一的和谐程度,就能收到最正确效果。这样的理解,已经相当接近于如今心理学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的观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人的“欲、情、知是统一的,教学应兼顾两个方面,“终不能离人而别有天,终不能离欲而别有理。?读四书大全说孟子?五是“开展个性的理论。历来的封建统治者,总是喜欢用自己需要的形式去培养奴才,在封建社会的衰败时期,尤其如此。但是,倡导开展个性的理论认为,情趣教学与个性的开展密不可分,扼杀了个性,就无论情趣了。明代的教育家李贽认为,人之个性不齐,犹如“物情之不齐,教育应“因材“并育,能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从而在充满乐趣中学习。346546

14、6他反对用封建礼教来束缚个性的开展,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思想,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研究我国古代情趣教学的理论跋涉,觉得非常值得自豪。古代一批又一批的出色人才,大多受过它的恩泽。然而,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教学,却实在不容乐观,尤其是教学缺情少趣的情形更是令人担忧。建国以来,先是过分强调的思想教育冲击学科教学;然后是极左思潮中的假大空使教学情趣全无;而后,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又把学生卷入了苦海无边的浊流之中。媒体呼吁、家长抱怨,甚至不少年轻的生命以死抗争也改变不了多少。毋庸讳言,教育的问题相当复杂,需要综合治理才能解决。但是,这绝不能作为我们掩盖严重教学弊端的理由。即使单纯从进步教学效率

15、本身而言,也未必只能靠枯燥呆板的机械训练和强按硬压来求得。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且懂得以人为本,激发内因,在天人、张弛、内外诸方面来求得和谐,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又成效显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回绝已经被理论证明正确的珍贵理论呢。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研究古代情趣教学的理论,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应该英勇地“拿来,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样,即使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一些,效率高一些。参考文献:1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10.3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