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503235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特色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特色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特色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特色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疗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3 特色疗法(一)特色疗法总论针刺疗法简介【定义】又称刺法,是指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运用各种方法激发经气,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意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拔火罐疗法简介【定义】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意义】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祛风散寒等功效,达到治疗疾病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艾灸疗法简介【定义】灸法是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意义】艾

2、灸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刮痧疗法简介【定义】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牛角或玉石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调整阴阳、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之功效。【意义】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穴位帖敷疗法简介 【定义】穴位帖敷疗法是把所需的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粉、糊、膏等)敷贴于穴位上

3、,利用药物对某组穴位的刺激和其药理作用而达到治病目的的方法。【意义】适用范围广,我科主要运用于胃脘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脂肪肝、高脂血症、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功能: 温经活血行气止痛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健脾止泻中药熏蒸疗法简介【定义】中草药蒸汽疗法又叫中草药熏蒸疗法、中草药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药液蒸汽来熏蒸人体一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适应证:主要适用于痰湿体质的调养、胃脘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意义】功用及效应:由于蒸汽对身体的蒸腾作用,可使全身经络涌动,药力经皮肤腠达脏腑,无处不至,振奋气机,推血运行,故可起到调节营卫,滋养

4、津液,濡润肌肤,健脾和胃,壮肾利水的作用。由于蒸熏时使用适当的中草药,又可有解表和中、消肿祛湿、散寒等功效。因此,蒸汽法可用来治疗风寒湿三邪所致病症,以及气虚下陷、气血瘀滞、湿阻脉络等病症,并可用于养生保健。穴位注射疗法简介 【定义】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意义】凡是适应于针灸治疗的疾病,基本上均可用穴位注射法。我科主要适用于胃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功用: 活血通经、行气止痛

5、调和胃肠、止泻降逆 激发经气、调和阴阳 温阳益气、升提补虚烫熨疗法简介 【定义】烫熨治疗是将配方好的中药炒热,装入药包中烫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意义】我科临床广泛运用于泄泻、胃脘痛、腹痛、痛经、术后胃肠动力减弱等病虚证、寒证,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沐足疗法简介【定义】“沐足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可起到上病下治、平衡阴阳作用,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其原理包括药物作用、穴位刺激、温热疗法等。【意义】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沐足

6、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舒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瘀、滋补元气的目的。主要适用于胃脘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也可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健康保健等。注入式埋线疗法简介【定义】注入式穴位埋线疗法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采用注入式操作方法将长约0.31CM的羊肠线埋入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意义】主要适用于慢性胃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作用及效应:针刺效应,埋针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穴位注射疗法简介【定义】穴位注射法,又

7、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意义】凡是适应于针灸治疗的疾病,基本上均可用穴位注射法。我科主要适用于胃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二)脾胃科常见病特色疗法详情腹 痛腹痛(bellyache)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症状而言。可见于多种脏腑疾患,其中痢疾、泄泻、肠痈、妇科经带病症等另说各篇,可参照施治。腹部内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体表为足阳明、足少阳、足三阴经、冲任带脉所过

8、,若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上述经脉气血等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均能导致腹痛。腹痛多见于内、妇、外科等疾病,而以消化系统和妇科病更为常见。 【病因病机】寒湿暑热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若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内阻,气机窒滞,可以引起腹痛。若感受湿热之邪,恣食辛热厚味,湿热食滞交阻,导致传导失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亦可引起腹痛。或情志抑郁,肝气横逆,气机阻滞,或因腹部手术后、跌仆损伤,导致气滞血瘀,络脉阻塞而引起腹痛。若素体阳虚,脾阳不振,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于温养,腹痛而作。尤其是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别入腹里,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因此,腹痛

9、与这四条经脉密切相关。【辨证】1 急性腹痛主症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发病急骤,痛势剧烈,伴发症状明显,多为实证。兼见腹痛暴急,喜温怕冷,腹胀肠鸣,大便自可或溏薄,四肢欠温,口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者为寒邪内积;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壅滞;脘腹胀闷或痛,攻窜演,痛引少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腹痛酌减,遇恼怒则加剧,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者为气滞血瘀。2 慢性腹痛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病程较长,腹痛缠绵,多为虚证,或虚实兼夹。兼见腹痛缠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剧,痛时喜按,大便溏薄,神疲怯冷

10、,苔淡,薄白,脉沉细者为脾阳不振。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通调腑气,缓急止痛。以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足三里 中脘天枢 三阴交 太冲配穴寒邪内积者,加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加配阴陵泉、内庭;气滞血瘀者,加曲泉、血海;脾阳不振者,加脾俞、胃俞、章门。操作太冲用泻法,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寒证可用艾灸。腹痛发作时,足三里用持续的强刺激13分钟。方义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中脘乃腑会、胃之募穴;天枢位于腹部;三穴可通调腑气。三阴交调理足三阴经之气血。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而通调气机,通则不痛。2、其他治疗(1)耳针法 选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每次以

11、24穴,疼痛时用中强刺激捻转,亦可用揿针或王不留行籽按压。本法适用于急慢性肠炎引起的腹痛。(2)穴位注射法选天枢、足三里。用异丙嗪和阿托品各50毫克混合液,每穴注入0.5毫升药液,每日1次。 【按语】针灸治疗腹痛效果较好,如属急腹症,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凡适应手术的急腹症,应转外科治疗。胃 痛 胃痛(stomachache ) 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古人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后世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与

12、“真心痛”发生于心系等之病证有本质的不同,临床应加以区别。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病。【病因病机】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总病机分

13、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辨证】1 实证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兼见胃痛暴作,脘腹得温痛减,遇寒则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犯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为气滞血瘀。2 虚证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

14、减。兼见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为胃阴不足。【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配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内关、中脘均用泻法。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

15、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选2穴,诸穴可交替使用。以黄芪、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2)耳针法选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毫针刺用中等强度,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按语】1针灸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效果较好。2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须注意鉴别。3溃疡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4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呕 吐呕吐(vomit )是临床常见病症,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见于多种疾病。古代文献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等。 【病因病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为呕吐。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或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