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要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5025222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要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剖生理学 整理:jiangsuyun题型:1.名词解释 10分5个 2.填空题 20分40个 3.判断题 10分10个 4.选择题 15分15个 5.简答题 40分6-7个 6.识图题 5分 1个一 填空题1.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2. 骨由骨组织和骨膜构成。3. 骨髓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其中,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红骨髓主要存在于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骨松质内。4. 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在关节结构中起稳固作用的是关节囊,韧带和腔内负压,具有灵活性的有关节面,滑膜和关节腔等结构。5. 与呼吸有关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胸肌,膈肌和腹肌。6. 可兴奋组

2、织包括神经,肌肉和腺体。7. 刺激能引起兴奋的条件有刺激强度达到阈强度,适宜的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适当。8.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出后膜三个部分组成。9. 兴奋性突触是提高后膜对Na+的通透性,引起后膜去极化;抑制性突触是提高后膜对cl-的通透性,引起后膜超极化(不易达到兴奋)。10. 神经肌肉接头作为一种特殊的突触,其传递特征是单向传递,时间延搁和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11. 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12. 神经丛分为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13. 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14.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作用包括适宜刺激,换能作用

3、,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15. 体表感觉区在中央后回,体表运动区在中央前回。16. 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占优势,平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占优势。17. 波是大脑皮质处于清醒状态;波睁眼视物,突然听到声音(异相睡眠);波是困倦;波是深睡或者麻醉(慢波睡眠)。18. 瞳孔括约肌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扩张肌由交感神经支配。19. 鼓室内共有三块听小骨,即锤骨,砧骨和蹬骨。20. 前庭器官包括前庭和半规管。21. 嗅觉器官是嗅球,味觉器官是味蕾。22.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23. 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分子量小,调节血浆渗透压;球蛋白分为r,其中参与脂质类运输,r参

4、与机体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分子量大,参与机体血液凝固)。24. 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型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25. 血小板的功能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26.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27. 心肌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28. 鼻旁窦分为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29.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有分压差,呼吸膜厚度,扩散面积,气体的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30. CO2的运输形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化学结合主要以HCO3-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浆中运输。31.

5、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神经中枢是延髓。32. 胃的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33. 垂体包括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34. 男性睾丸的间质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的网状带可以产生雄性激素。35. 女性在孕期胎盘可释放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使卵巢中的黄体功能继续维持。二 名词解释1. 稳态:各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2.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3. 反馈: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4. 负反馈:其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发展。5. 正反馈:生理过程中的终

6、产物或结果可使某一反应的进程加快或加强。6.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调节机制,不仅使机体内部联系起来,而且使机体与其外部环境联系起来。7. 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8. 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刺激频率,肌肉处于持续稳定的收缩状态,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9. 阈电位:使Na+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数值成称为阈电位。10.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11.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小于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12.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大于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哈的过程。13. 反极化(超射):细胞膜

7、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14.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会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的收缩。(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拉反射;肌紧张:正常情况下骨骼肌保持一定的张力而不会完全松弛的状态。)15.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脑之间水平横切,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坚硬等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产生原因:由于切断了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系统的联系,减弱了网状系统抑制区的活动,使易化区的活动占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导致肌紧张增强。)16. 血液凝固:血液从血管流出后,一般在几分钟后就能从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

8、胶状态。17.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18.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19. 期外收缩: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20. 胸内负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整个呼吸周期里,它始终低于大气压。21. 肺牵张反射:肺的扩张或缩小而引起吸气的抑制或加强的效应。22. 胃排空:胃从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23.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24.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是人在清醒而极度

9、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最低活动所需要的能量。25. 神经内分泌:下丘脑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它们合成的激素可借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末梢而释放,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内分泌。26.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27. 交互抑制:当一组肌肉收缩时,与它作用相反的拮抗肌则舒张,两者相互配合才得以完成某一动作。28. 同步化: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趋于步调一致时,出现的低频率,高幅度波形的现象。表明中枢抑制过程的增强。29. 去同步化:脑电波出现的高频率,低幅度波形的现象,表明中枢兴奋过程的增强。30.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31. 兴奋性突触后点位(EP

10、SP):发生在突触后膜上能够引起细胞膜电位向去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32. 抑制性突触后点位(IPSP):发生在突触后膜上能够引起细胞膜电位向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33. 扩散:某一个中枢的兴奋或者抑制通过突触联系扩布到其他中枢的过程。34.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内脏平滑肌和心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的神经结构。35. 单收缩:肌肉接受单个刺激时,会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36. 特异性投射: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性感觉(除嗅觉外),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而产生特异性感觉的这一投射系统。37.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1、。38. 脊休克:脊髓被与高位中枢离断时,断面以下节段所支配的骨骼肌和内脏反射活动完全丧失或减弱的现象。39.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40.相对不应期:兴奋性变化的一个时期,该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需要比正常阈值更强一些的刺激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41.兴奋:活组织在有效刺激作用下可以发生一种能够传播的并伴有特殊生物电现象的反应过程 。42.兴奋性:组织产生兴奋(或冲动、动作电位)的能力称兴奋性。43.全或无定律:对单一细胞或肌肉细胞的阈下刺激,不产生动作电位,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则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在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再增大。因此,动作电位不发生

12、则无,一旦发生则全,此现象称全或无定律。4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为0.84。45.第二性征:青春期后,由于受性腺激素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成为第二性征。三 问答题1. 人的脊柱有哪几个生理性弯曲,各有何生理意义?(1) 生理性弯曲:人类的脊柱从侧面看有4个明显的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是由于人类直立姿势所形成的特征。颈曲,腰曲面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2) 意义:增大胸腔和盆腔的体积,并使人重心后移,有利于保持直立; 这些弯曲还像弹簧装置,可减少走路与跳跃时对脑的冲击和震荡。3. 关节包括哪些基本结构,又

13、有哪些辅助结构。有助于关节灵活性的结构是哪些?有助于关节稳定性的结构又有哪些?(1) 关节的基本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2) 关节的辅助结构:如韧带,关节盘和半月板等。(3) 灵活性:关节囊,韧带和关节负压的存在。(4) 稳定性:关节面,滑膜和关节腔的存在。4. 从骨的理化特性分析为何老人容易发生骨折? 骨的特性:无机物有机物特点儿童不到2/3超过1/3硬度小成年约为2/3约为1/3坚硬,又有弹性老年超过2/3不到1/3硬度大,弹性小由上表可知:老人容易发生骨折。5. 简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高K+、有机负离子,胞外高Na+、Cl-。静息膜主要对

14、K+通透性大。K+顺着浓度梯度外流,而其它离子移动较少或不通透。随着K+顺浓度差外流而形成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电位梯度)。此电位差可阻止K+进一步外流,从而达动态平衡(K+电化学平衡) ,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 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Na+K+渗漏通道,所以存在Na+的扩散.(6)Na+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6. 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动作电位是由于膜对Na+K+的通透性先后增高而形成的。可兴奋细胞被有效刺激激活,Na+通道立即被激活,打开。由于膜内外Na+的浓度梯度很大,大量的Na+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位差急剧减小,进而极化状态倒转,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变成膜内比

15、膜外更正。膜内正电位将阻止Na+继续内流,直至动态平衡,此时为Na+平衡电位,以上为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随后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形成复极相。7. 局部电流学说是如何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区膜电位倒转,变为内正外负。相邻区仍处于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兴奋区与静息区之间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部电流。该局部电流使邻近静息膜受刺激而去极化。兴奋似火焰在导火线上蔓延一样向神经纤维两端传导。 8. 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动作电位)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突触小泡迁移,与前膜融合胞裂外排,释放递质。(1)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主要提高后膜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若总和达阈电位水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