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5016651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并且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例子,感情充沛

2、地赞美“圣人之道”。书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成为习见的成语,足见本篇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合作探究 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

3、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慎独。 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什么叫“中庸(和)”。“中庸”的重要性在哪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

4、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

5、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5、第三章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才符全“中庸之道”。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6、而不和。”结合这句话谈谈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 7、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展示交流 四、点拨评价 五、作业。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

7、(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概括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 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

8、”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2、第 五、 六、七段节选自中庸的二十章。第五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

9、强兵。 、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

10、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4、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至诚尽性。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方可实现“中庸之道”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归纳全文内容,写出相关文句。“道”的重要性:什么是“中庸之道”: 实现“中庸之道”的两条原则: “五达道”,即处理的五种人际关系:“三达德”,即运用时须备的三种品德:“九经”,即要做的九项具体事务: 第 1 页 共 1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