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5014023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法律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法律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法律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法律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基础知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律基础知识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j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一章法理学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 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 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法的特征: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有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的渊源: A 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的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

2、 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B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C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D 地方性法规(在不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实施的规范性 文件)E 自治法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由自治区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新法律文件。)F 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一类事或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 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本级和下级政府)省、自治区政府的规

3、章高于本区内 市级政府规章。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有同等的效力。 特别规定有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由于旧的规定。 法的效力:对象效力、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对象效力:中国的公民法人、组织在国内受法律保护在国外同样受中国法的保护在中国的外国人一律使 用我国法律,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法人犯罪,最低刑为3年以上的可使用中国刑法规定, 但犯罪地的法不受处罚的除外。空间效力: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有的法在一定区域有效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时间效力:生效时间:公布之日生效、公布后果一段时间生效。终

4、止时间:a新法代替旧法,旧法失效。b完成历史人物自然失效。_c发布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d法本身规定了失效日期。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规范作用预测、教育、强制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一执行社会公共事法的运行过程立法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现阶段知道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必须从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 中国的立法基本原则以最大多人数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原则性和灵活性想结合。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法

5、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中国立法的基本程序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当代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法的实施法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合法、及时。含义:法律在调整社 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机构和

6、组织、国家 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违法行为含义: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行为。 构成:违法主体、违法客体、违法的主观要件、违法的客观要件。 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危险行为。法律责任特点: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制裁: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法律的监督含义: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检查督导。 基本构成要素: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国家机关监督:国家权

7、力机关即指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行政机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及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 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查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第二章宪法宪法的概念: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 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宪法的特征: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 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宪法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法制原则 宪法监督: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权。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954

8、年9月 20日第一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 宪法的修改须人大常委会或 1/5人大代表提议,2/3 人大代表通过。国家性质(国体):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是国体的表现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经济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

9、家立法权的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处于首要最高地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是经常性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人大常委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对外代表国家。正副主席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 两届。机构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正副总理每届5年,连任不得超 过2届。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并报告工作,受 它监督。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加官

10、,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实行双重从属制。从属于同级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检 察院。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民含义:有一国国籍,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力和承担义务的人。的基本权力: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权利特定人的权利(妇女、婚姻、老人、儿童)义务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法律,保守国家秘密。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第三章刑法刑法的概念: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规范。 1979年第五

11、届人代会 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0年 1月 1日实施,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诞生。 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处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的性质: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有关什么行为是犯罪 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的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具体任务: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私 人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维护社会

12、秩序和经济秩序。刑法的效力范围 空间效力: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 时间效力:始于生效日,终止于废止日。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轻兼从旧原则。 犯罪: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特点: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有刑事违法性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依法负刑事责任的人。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的条件: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具有刑事责 任能力的人。单位成为犯罪主体的条件: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司、团体。 我国刑法规定,公民完全承担刑事责任年龄为 16 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为 14 周岁 已满 14周岁

13、公民犯以下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 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所持的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动机和目的。犯罪过失:能预见其结果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里态度犯罪动机: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地的内心或起因。犯罪的客观方面:三个基本要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间的因果联系。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含义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 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 害,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没明显超过必

14、要限 度并未在成重大伤害的防卫行为。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 取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必须 具备 的条 件必须是对不法行为才能实施必须是正在进行的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必须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 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犯罪预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由于犯罪者意志以外的

15、原因而未得逞。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既遂:犯罪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形式: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L单和复杂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活动或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应按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从 -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人。应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教唆犯: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单位犯罪的特征;犯罪主体必须是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故意,且做出犯罪决定的是单位集体或负责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单位犯罪的刑罚:采用两罚制。即处罚单位又处罚犯罪人。犯罪的种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国防利益罪、破坏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