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5005236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一 唐诗与唐以后的诗研究唐诗,原本是范畴明确边界清晰的,如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王士菁的唐代诗歌,直到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都是有关唐一代诗歌的研究,视野完整或者说对象完整,论述也完整。我曾经说过,做唐诗研究“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与宋诗的纠缠”。但做宋诗研究的人与唐诗的纠缠太多、太深的缘故,孤立地谈唐诗似乎也就缺乏一个比较的视角。因此最注重唐诗学科建设意义的唐诗学引论首篇“正本篇”中也不得不先要提到“宗唐宗宋”的历史争议,也要就唐宋诗比较的学术意见中引出自己的思考。钱钟书谈艺录开篇第一节就是“诗分唐宋”,明确提出“诗分唐宋

2、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他有一段很着名的话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钱先生这段话概念很清楚:唐诗不必出于唐人,即唐人写的未必就是唐诗;宋诗不必出于宋人,即宋人写的也未必就是宋诗。唐诗宋诗应以审美质性来划分,即以“体态性分”来判别,所谓“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所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诗学审美意见影响极大,流播极广,将唐诗的时代概念打破了,或者说打通了,然

3、而它也只是诗学理论上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审美见解,“美学”上固然有突破的意义,而在“历史”上的雷池却仍无法跨越。唐诗仍有它天然的、不可移易的历史规定性。我们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就没有选收一首唐朝人的诗歌,尽管他谈过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写出过真正的“宋诗”,开出宋调之先河。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着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

4、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

5、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不断有“新注”,又不断有“新编”的原因了。当然我们应看到从唐代以来对唐诗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唐人眼中的唐诗似乎更应该引起我们研究的兴趣,我们要更多看一看唐人对唐诗的地位的认识与理解、唐人审美趣味的承续与演化、唐人对唐诗人成就的评价及其依据的文化价值、哲学内涵的思考。这里我只想就唐人眼中的唐诗,包括唐人选诗评诗的实践扼要指出三点:一、唐人选唐诗各家标准差异很大,宗旨也大异其趣。有的对唐诗评价很高,如殷的河岳英灵集;有的批评甚峻,如元结的箧中集;有的树“察风俗之邪正”,“审王化之兴废”为选评准则,强调政治讽喻“系国家之盛衰”,如顾陶的唐诗类

6、选;有的以韵美调新、风情宛然为艺术追求,宣扬“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的审美趣味,如韦谷的才调集。这里可以见出唐人对唐诗的认识差异很大,文学主张与审美趣味各呈其词,颇有一种百花齐放、众声喧哗的自由局面。二、编选范围五花八门,有的主要甄选一个时期如初唐,如盛唐,也有主要选大历诗人的。前期的几种选本往往将唐诗与六朝诗编在一起,以为一脉承传。也有的企图目观全唐,尝试集大成打通一代诗歌。目光一路朝放大走,一路朝精细走,呈现多元的认识判断,唐诗史的历程初具界碑。三、在诗人取舍上更是目断心审,标准林立。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几种重要的选本都不选杜甫。如果说箧中集因局格太狭窄,主张太偏激,不选杜甫可以理

7、解的话,殷河岳英灵集的不选杜甫似实难理解。从他完备且明确的理论主张,如“神来、气来、情来”的创作意识,如“既多兴象,复备风骨”、“既闲新声,复晓古体”,称美建安气骨又不忘太康宫商的审美标准来判断,不选杜甫更是不可思议。他的选诗以盛唐为主,也确实反映了盛唐诗歌的气象风貌,他甚至有意识地要通过诗歌评选和理论概括立出自己的文学主张。然而他竟没有注意到杜甫,或者说竟放弃了杜甫!殷选诗时密切注视诗坛动态发展,敏锐地探捕新星,荐拔佳篇,而且认真分析寻索同时代诗人的风格特点。再如果说殷之不选杜甫还有其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杜甫彼时进入诗坛不久,诗名不很大,信息交通不发达等等,那么,晚唐人韦谷的才调集不收杜甫,则

8、更令人无法解释。才调集十卷,规模宏大,选诗一千首,初、盛、中、晚齐全,而且还选了和尚和妇女的诗,却不选杜甫。而且此书明显是承接韦庄又玄集的模式框架,人又与韦庄同在西蜀先后做官,应该是信息资料上可以沟通接续的。又玄集三百首,选了杜甫,才调集一千首却不愿选杜甫,而且从审美主张上他能独具只眼地选白居易的秦中吟,竟不肯选杜甫。这跟后来的千家注杜局面真是不可同年而语,这一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学术兴趣。总的来说,唐人眼中的唐诗与我们今天理解中的唐诗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或正是我们今天的唐诗研究者不可忽略的。同时代人的认识与评介或许更有人文层面上的研究意义和历史文化及其接受领域上的判断价值。唐以后的诗基本上笼罩

9、在唐诗的影响下。五代十国五十年,与晚唐往往看作一体,与宋初又混沌接续,不易分割。宋初六七十年间,宋人学白居易,学李商隐,学韦应物,学张籍,学贾岛,又移步到学韩愈,学杜甫,沿王禹、梅尧臣到欧阳修始出露自己的面目,到王安石、苏轼与黄庭坚三大家,才真正形成宋诗体制。所以严羽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但到了南宋的中晚期,四灵、江湖派又掀起回归唐诗的大潮,学贾岛、姚合,学晚唐的风气,一直绵延到南宋的灭亡。元诗不甚发达,无论是元诗四大家,还是刘因、姚燧、杨维桢、萨都剌等都在一片宗唐学唐的潮流里沉浮,学李杜,学白居易,学韦应物、学李商隐,尤其是元末的一股学李贺旋风,仙灯鬼火,大放异

10、彩。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元诗的学唐近唐,大多趋于“缛绮丽”的一路。胡应麟所谓“元人诗如缕金错采,雕绘满眼”。元人学的唐也在“中晚”,不过不同于宋季学的“中晚”,一条趋走的是李贺、李商隐绮丽之路,一条追尚的是贾岛、姚合“清苦”之风。或许正是出于反拨归正的心理,元之后的明代,从高秉到前后七子重新打出严羽的“诗必盛唐”的旗号。南宋的严羽曾心怀忧患地指出:“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他提出了“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明确口号。明前后七子“诗必盛唐”不仅总结了严羽

11、的理论经验,也总结了元诗学唐的创作实际。由于他们的诚挚提倡与逼真实践,明诗在公安、竟陵之前的“盛唐”面目尽管傀儡装束、肤廓皮相,却是唐诗传承史中最辉煌的一段。清初的诗人与学者,显然眼孔放得大了,晚明乱提口号,师心自重,闹哄哄的诗坛局面使他们多了个心眼,不肯轻易跟着别人走。但大的样板却只有两块:唐与宋,正如钱钟书所说,没有第三条道路。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谁,“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于是,宗唐宗宋形成了胶着状态,宗宋的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叶燮拼命拉抬宋诗的地位,顾炎武、朱彝尊、王士礻真、毛西河等“大家”则力主唐音,又偏重盛唐。吴乔、贺裳、冯班等一批小批评家则又花言巧语鼓励引

12、诱学晚唐。王夫之干脆说宋一代无诗,他评选古诗、唐诗、明诗,独不取宋诗。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史背景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旨趣和批评情绪,诗坛人物多少有些情绪化的表现,理性思维气氛淡薄。难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论及这个局面时要说:“尊唐抑宋,未为不合。而所谓宋诗,皆未见宋人得失,漫肆讥弹,即所谓唐诗,亦未造唐代藩篱,而妄相标榜”。到了乾嘉时,唐宋诗之争才趋于调和恰恰本于人心思想的趋于平和诗坛上可以各自宣明旨义,不必漫肆讥弹。沈德潜主唐音,讲求温柔敦厚;翁方纲喜宋调,尤好辨析肌理;袁枚出入唐宋,唯性灵为归的;赵翼则更是放大眼孔唱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互相不见倾轧与攻击。但沈德潜有两句

13、话还是相当委婉精到地道出了他主唐音美学上的原因:“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这段话与钱钟书先生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有些貌似,但钱说更多有一点双峰并峙的意味,而这种双峰并峙的具体阐释无疑要以缪钺论宋诗中“唐宋诗之异点”之“论其大较”一段名句为代表。总括而言,唐人的诗更多一点主动性的感情发抒,自主且真率;更多一层心灵的自然流荡,澄净而明朗;更显出一种自由的独特风格,唐人评判外部世界的意见主观单纯,往往带有唯美的意绪。宋诗及宋以后的诗不免多一层模仿的味道。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说:“三唐风尚,人工篇什,各思自见,故不复模古。”而宋人则不免被认为是

14、最要模古的,后来的宋诗派更是有意标榜宋人处处是学着唐人的,好用唐诗的标准来评判宋诗,好以唐诗的模式来比附宋诗。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一的“按语”里,以唐诗发展的过程阶段来套宋诗发展的脉络线索,仿严羽、高秉的初盛中晚四唐说来规画初盛中晚的四宋说,不仅四期一一对应,而且四期的代表人物也一一对应。不管这种刻意模古是否道出历史真相,也不管宋诗的面目是否被人误解,宋诗以及宋以后的诗实际上已被主流的诗学批评家们人为地与唐诗的形体血脉粘连在一起,而唐诗与唐以后诗的魂魄气骨、精神风貌的区隔却是更清晰可辨了。二 唐诗学术与唐学术张潮秋星阁诗话小引云:“李唐之世,无所谓诗话也。而言诗者,必推李唐。夫唐人无诗话,所谓

15、善易者不言易也。”诗话以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始作俑。唐一代无诗话,但不能说唐一代没有诗歌的理论建设,没有有关诗歌的“学术”。但是唐人不是善易而不言易,只是用力在易也即是诗的致“善”之道。致“善”之道大抵有二:一、为做诗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工作各种文学类书的编纂;二、为做诗定出细密的格式、法则各种诗格、诗式的编撰。类书,是介乎文学与学术之间的一种做文做诗的参考书。体制上以语词、文句、典故、事实、妙语镌策汇编为主,所谓“英词丽句,以类相从”,所谓“事类联属,便于采撷”。这种类书有唐一代名目繁多尤以初唐产品为夥:文思博要、累璧、瑶山玉彩、三教珠英、芳林要览、事类、文府、碧玉芳林、玉藻琼林、笔海等等。如今存世名声最大则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贴。闻一多在类书与诗说它是“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不过是兔园册子的后身,充其量也不过是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兔园册子”。这一类文学参考书或者做诗实用手册,从中央编的大部头巨型类书到民间比如敦煌发现的珠玉钞、随身宝之类的微型“兔园策”,在一个相当广泛层面上凝聚了一支自觉的诗人创作队伍,因而在实践上大大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兴旺。难怪闻一多嘲笑说:唐初是个“大规模征集词藻的时期”。“词藻”英词丽句的巨量镶嵌也便成了一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特征。病态的文藻与浮华不仅给初唐的诗坛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