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文化初探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989068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壁画文化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敦煌壁画文化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敦煌壁画文化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敦煌壁画文化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敦煌壁画文化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敦煌壁画文化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壁画文化初探(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敦煌壁画文化初探敦煌壁画文化初探敦煌壁画文化初探 摘 要:敦煌壁画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从商周、春秋一直到民国,有“墙上博物馆”之称。鉴于敦煌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被代表性,拟有所侧重地研究两个方面:一是敦煌壁画所展现的佛学文化,对佛学文化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敦煌佛像画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

2、面是佛像画的绘画技巧和造型变化;二是敦煌壁画的装饰图案文化,集中在对人物妆容和植物纹样的研究方面。 关键字:敦煌壁画 ;佛学文化;装饰图案文化;植物纹样 一、引言 敦煌壁画对于宗教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的宗教最主要是佛教,神佛的画像占据了壁画的很大一部分,其中包括三世佛、释迦佛、贤劫佛等各种佛像,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菩萨像,天王、龙王、夜叉等神像1。这些佛像很多都画在说法图中,敦煌莫高窟中的说法图有933幅,各种佛像12208身2,数量如此巨大的佛像画成为敦煌壁画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色彩缤纷的敦煌壁画,优美的线条勾勒,高超的动植物纹样运用,引来

3、无数艺术界人士的驻足和探究,它的色彩、线条和纹样至今仍然受到学界的大量关注和研究。本文也将继续在前人现有的研究成果上对敦煌壁画的佛学文化和装饰图案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 二、敦煌壁画与佛学文化 (一)敦煌壁画对佛教的传播作用 众所周知,佛教传自于印度,在中国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得益于佛教的中国化。汉末佛教传入中国,最先是依附于汉代的方术,魏晋时期又依附于玄学,仅限于在宫廷传播,那个时期特别注重因果报应说。佛教在中国经过了四五百年的流传,到了隋唐后期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社会比较稳定,南北统一,文化大融合,佛教也逐渐表现出中国化趋势,比如密宗、禅宗、净土宗等中国化的佛教,并

4、且这些又被传到朝鲜和日本,在朝鲜和日本国内又产生了信贷流派,顿悟成佛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敦煌壁画对佛教在中国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在于它通过将深奥抽象的佛教经典,用通俗易懂的绘画方式传达给普通老百姓,从而达到吸引群众、宣传佛法、感召百姓并使他们笃信朝拜的目的。洞内画有大量的故事画,老百姓在看的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思想熏陶,那些故事生动活泼、贴近百姓的真实生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主要有五种故事画:佛传故事、生本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历史故事画、比喻故事画3。这些故事画为佛学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也就能够解释,为

5、什么佛教最终在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景象。佛教在我国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一方面是由于它很好地融合了我国的文化,具有了我国的特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推崇。统治阶级会如此推崇佛教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佛教所宣传的“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教义,有助于统治者对国家进行统治,让百姓相信因果轮回、相信命运,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并且多做善事,积德行善,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社会的动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二是统治者自己往往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他们身体力行推崇的同时,也深受佛教的洗礼,认同佛教的思想,这就使得一个国家在信仰方面走向统一。统治

6、者甚至也相信佛主会保佑他们,让一个王朝的统治世代相传。 (二)敦煌佛像画的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佛像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造型方面的研究;二是画法上的研究。 佛像的造型在总体上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每一尊佛都是一个特定的角色,他们所配备的东西和神态都不会做太多造型方面的改变。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佛像总体造型方面的想象和夸张的成分比较多,形象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2.面相上看,佛像大多是阔面、细眉、唇如花瓣、身体圆润、手指尖翘,以古代的胡人形象为原本,给人一种端庄心善的感觉。 3.根据不同时期审美观念的变化,佛像的造型上有所改变,早期是以浪漫主义画法为主,特征鲜明。隋唐时期以写实手法为主,立体

7、感比较强。 在佛像的画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5: 1.线条简洁流畅,富于表现力,具有高低概括性,通过几笔的勾勒就能够达到脱颖而出的效果,在不经意的起笔落笔之间,流露出另一种天趣。敦煌壁画的绘制是非常严谨的,对于佛像画的要求就会更加甚之。因为佛像画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他的背后蕴藏着人物的一定地位和等级,他所使用的器物,所具有的佛法功力和所特有的普渡众生的方法各有不同的,所以对于佛像的绘画是一件需要十分谨慎的事,并且还要讲求画面的生动和美观。如何在特定的人物形象设计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是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一件事情,一般会对人物进行故事情节设定,在前面我们讲到,有几种不同的故事画,每一个佛主角色,在不同的

8、故事中,会有不同的造型和姿势,这就保证了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生动性效果。这样就更加贴近民众,特别是在将佛主在人世间的一些经历进行讲解和创作的过程中,就是他融入百姓生活和让百姓从心里去接受他的一个过程。虽然他是佛主,但是他关心民间疾苦,普渡受苦受难的众生,有了这坚定的信念,百姓就会更加信任和崇拜神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按照佛主的指示去做,就会脱离苦难获得内心的宁静,很多不好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在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时候,人们会无心于显示的痛苦,一心沉浸在自己内心所构建的美好世界当中,甚至觉得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苦修,以达到死后升天的目的,他们对社会的容忍度就会提高,社会的整体和谐程

9、度也会提高。 2.各个时期的风格各不相同。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审美观,这主要还是由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稳定,民族融合,那么文化的多样性就会凸显,百姓对于美的追求就会不一样。比如,在西魏时期,主要是将一些传统的东西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节与绘画进行融合,对于色彩的把握和运用与之前的相比就会有所不同,使用的色彩比之前也会更加丰富多样。北周时期是以连环画的形式来战象佛法故事,线条通畅,勾勒有力,色彩多而搭配得当。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肌肤有一定晕染,虽然西域的绘画方法依然保留,但也还是融入了很多中原地区的绘画方法,使得这个时期的绘画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唐朝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所选的题材丰富

10、,对于佛像的绘画和雕刻有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也显示出唐朝时期,社会对于佛教的认可度很高,人们更加注意去研究佛像,唐代绘制的菩萨像是古代美术史中,将艺术与现实完美结合的一个时期。 三、装饰图案文化研究 对敦煌壁画装饰着重探讨装饰图案文化中人物的妆容和植物纹样。 (一)敦煌壁画中妇女妆容的研究 对敦煌壁画中人物妆容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妇女妆容的研究上。敦煌地临近西域是个民族融合的地方,服装和妆容也会受到来自于各个地区的民族的影响,盛唐时期以丰满为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妆容的设计更加多样。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出,唐代女性的妆容已经是非常普及和浓厚的了6。古代妇女妆容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

11、变化而变化的,唐朝以前的妆容比较保守,而唐朝后期的妆容就比较开放活泼,妇女爱美的表现也愈发明显,衣着的色彩更加缤纷,妆容也更浓重,到后期还有满脸涂满各种颜色的“花子”妆容,这也充分显示了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繁荣,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装扮。 (二)植物纹样运用的研究 隋唐时期,各民族往来交流密切,对敦煌壁画中植物纹样的运用也有所影响,外来引进的植物种类增多,植物纹样的运用显得更加多元化,充分显示出兼收并蓄的特点。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圆满繁复的造型特征;2.新颖丰富的构成特征;3.灵活多样的风格特征。如石榴纹,石榴在古代被认为是“千子一房”,具有非常吉祥的象征性寓意,主要用来象征子孙绵

12、延昌盛的意思,石榴的纹样在绘画中有所体现,一般都会化成石榴裂开,露出内部红籽的样子,有时候人们会把石榴纹和葡萄纹进行融合绘画,或者单独把葡萄纹画进很多图案中,石榴和葡萄均是由外域引进的植物品种,但它随后融入了敦煌地区百姓的生活当中。莲花在中国一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典范,寄托了深厚的寓意,很多文人墨客都通过写莲花来抒发自己的高洁。在很多佛像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佛主和菩萨作用的器物中,一个很重要的物象就是莲花,比如观音所用的莲花宝座,莲花的独特品质,恰恰契合了佛教的思想,因此得到了大量的运用。敦煌地处西北,气候干旱,没有江南地区湿润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进行大规模的莲花栽种,但西北地区的百姓

13、,对于莲花却并不陌生,这种在生活中不常见,但是却又为他们所熟知的一样植物,归根结底还是绘画的传播作用。 四、研究结论 敦煌壁画是周边文化与中原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贵族文化与土庶文化融合的结晶,是我国劳动人民高超艺术水平的体现,是举世罕见的文明艺术瑰宝。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浅探,我们得知,敦煌壁画不仅仅只是具有审美上面的意义,还具有对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结合的产物。由于敦煌壁画的存在方式极其脆弱,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和人为的毁坏,已近变得岌岌可危,所幸有很多的学者文人投身到这场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希望敦煌壁画能够留给更多的子孙后代瞻仰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栋.论早期的敦煌绘画画法研究, 2013 ,(12) :21. 2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面魇装.装饰文化研究之四,2009(8):6. 3王晓明.试探敦煌壁画与彩墨运用. 2010,(1) :30-31. 4张朋川.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发展源流.2005,(2):15. 5 郭志军.敦煌壁画与西斯廷教堂.2009,(12):13-14. 6 仇春霞. 西域绘画东传及本土化从西域到敦煌.2012,(21):12. 作者简介: 赵越,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