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988546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 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会指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学生,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教育学生,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这里探讨如何培养良好的品的行为。家庭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把美好的道德情操注入学生的心田,使之内化为学生稳固的思想意识,分化为稳固的行为方式,促进自我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四种基本成份,这四种基本成份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 一、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关于行为准则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定义的认识。 1、领会道德知识 道德知识是指具体的行为准则(即道德要

2、求)及执行它的意义。如在家庭中规定的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帮助别人等具体行为准则。所谓领会道德认识,就是指对这些具体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有明确理解或认识。领会道德知识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使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做时,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 2、克服“意义障碍” 所谓“意义障碍”是指由于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学生对道德要求、意义上受到阻碍,比如用打骂、申斥等强制性、压服的方法去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不但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相反,却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心理,对家长提出的行为要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这种消极态度,就是产生“意义障碍”的结果。有的表现为“忽视”形式;有

3、的表现为“对立情绪”形式;严重的甚至拒绝这些道德要求。 “意义障碍”经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产生:第一,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认识;第二,提的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第三,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对要求的实质产生误解;第四,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或触犯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五,学生感到家长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公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道德要求,家长应设法防止“意义障碍”的产生,一旦出现,就必须对学生采取关心爱护的态度,并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耐心地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设法消除它,最重要的是要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 二、丰富道德情感:情感是人的需要(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业的内心体验。

4、道德情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 道德情感按其内容来分,有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革命人道主义情感、义动感、责任感、自信感等 1、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动力功能和信号功能。动力功能表现在积极的情感能够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感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信号功能表现在情感往往和语言符号、直观因素一样会发生一种信号(即代表别的某种因素而对人发生影响)的作用,父母要善于运用声调、面部表情、姿态等表达情感倾向,传递信息,对学生的行为表示支持或反对,鼓励或制止,赞扬或批评。总之,教育手段要涂上感情的色彩。

5、2、培养情感的品质 (1)、培养原则性的情感,克服非原则性的情感。 (2)、培养深刻的情感,克服轻浮的情感。 (3)、培养稳定的情感,克服被动的情感。 (4)、培养有效能的情感,克服无效能的情感。 3、建立健康的“情感共鸣系统”: 心理学实践证明,正确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优势必须建立两个健康的“情感共鸣系统”:第一是家庭和社会的情感共鸣系统。家长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要把学生放在社会所规定的标准上,保证家庭和社会的统一,防止父爱、母爱走入误区,防止学生情感发展的扭曲和变态。二是家庭内部的情感共鸣系统。家庭应该是由同心的人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必须消除成员之间的心理隔阂,做到心灵相通,悲欢与共。

6、三、训练道德行为: 从家庭教育的要求看,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把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1、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激发道德动机的方法是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激起学生实践道德认识,体验道德情感的行为欲望。 2、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一般说来,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效果是一致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指导,一般是结合任务和目标讲解行为的要求和做法,让学生弄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教给他们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家长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是最好的指导方法。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途径是多样

7、的,关键是家长要有正确的要求和引导,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应注意几个方面:(1)、要千方百计给学生们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2)、提出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3)、要强调训练、持之以恒;(4)、在克服和清除坏行为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的行为习惯的弊端,帮助他们建立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和决心,家长和老师本身更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轻易地使用“不可救药”、“没出息”、“朽木不可雕”等泄气和讽刺挖苦的言语,以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培养道德意志:首先意志是指一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够以道德

8、动机去战胜非道德动机,用理智去战胜欲望;第二,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 1、开展动机斗争: 一个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有时存在着矛盾,这是事物发生的正常规律,家长应当看到这一点。当动机存在矛盾时,就形成了动机的斗争,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心障碍”。克服“内心障碍”的方法是坚持道德的原则性,当个人要求与社会要求发生矛盾时,就无条件地服从社会要求;同社会要求发生矛盾对,应该使局部要求服从整体要求,当前要求服从长远要求;在处理个人矛盾时,要分清轻重缓急,当天的事当天做。不完成学习任务坚决不去玩,或者适当活动后再完成,但绝不留尾巴,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确立行动目的

9、: 一个人的行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目的直接策励人的行动,目的越明确,行动越坚决彻底,尤其是行动的目的越富有社会意义,意志行为就越坚决。 3、选择行动方法: 要完成预定的目标,家长要教育学生制定好行动计划,考虑好解决问题和困难的途径和措施。在实际生活中,家长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外部障碍,家长要制定好教育计划,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对客观困难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4、实施行动决定:把决定付诸执行是意志行为的关键阶段,意志行动要做到如下儿点:(1)、作出决定后要尽快执行,趁热打铁才能成功;(2)、要采取一系列积极可行的行动去达到目的;(3)、坚决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比

10、如懒惰、转移注意力、见异思迁等;(4)、不怕挫折,敢于向困难挑战,并善于克服各种新的困难。 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行动,意志坚强的人要具有四种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对自己所采取的决定和行动的社会意义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2)、意志的果断性,有适时而坚决地作出决定的能力;(3)、意志的坚持性,有把决定坚持到底,克服达到目的的途中困难的能力;(4)、意志的自制力,有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考虑他们的身心承受力,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家长认真按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进行教育引导,加之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