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49879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山纪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山纪行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一、听老歌,入新课。好歌不厌百回听哪!这首老歌唱的什么?(阿里山的人和风光)阿里山真是人美、山美、水美。同学们想不想一游阿里山,一饱我们的眼福啊?可是清朝人张潮关于山水和文章有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他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今天,我们就随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一游案头的阿里山。这些词语会读吗?风靡 堪称 咣当 鱼鳖 参天 一泓 无可匹敌山岚 谛听 镶嵌 静谧 雄踞 幢顶 红桧二、聘导游,定行程。下面我们就出发了。今天我们的阿里山之行需要聘一位导游,因为游客们还不知道今天的行程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大家好!非常高兴,

2、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台北的松山机场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 ),然后改乘( 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 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神木)这种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景方法叫“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常用的一种写景方法。三、赏美景,说特征。阿里山和祖国的其他山水风光一样有其独特的魅力。试用一个词概括你最喜爱的阿里山的一个景致或景物的特点。示例:古式的火车(

3、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若要用其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阿里山,那应该选用哪一个?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来看。比如,长城专题中有人说:“外国人来中国不到长城等于没有到过中国。”蓝蓝的威尼斯中意大利人这样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到过意大利。”本文作者吴功正怎么说?(第2节)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第3节)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神木?(在两个反问句的引导下,我们今天的阿里山之行渐入佳境,最后到达阿里山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神奇独特的神木。)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神奇独特在哪里?(齐读第8、9小节)1、高大的外形: 2、悠久的历史:3、巨创后的雄

4、姿:(果然气势不凡,再读这一段,把威风、气势读出来,把神木的精神读出来。)神木精神内涵:虽历经磨难却不屈不挠,昂扬向上。这自然而然让我们想到我们伟大的民族也是历经磨难,也是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所以神木成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推而广之,神木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能在简单的叙述描写的语句中读到丰富深邃的内涵,说明大家的朗读很有成效,思考很有深度。四、品语言,试运用。阿里山的确很神奇。而这案头的山水的“神奇”不仅仅表现在阿里山的风光,吴功正是一位美学家,其遣词造句是相当考究的。他说阿里山纪行的写作 “是我文学审美素养的一次凝聚和喷发。我力求使文章用语规范和漂亮,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

5、、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品味语言的典雅、凝练、和谐,把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写写批注。然后推荐给同学。学法指导:1、节奏美:交错运用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大量运用叠词,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美。 2、拟声美:拟声词的运用,形象逼真,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3、音节美:多使用双音节词,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交替使用双音节词和单音节词,干脆利落,富有音节美;妙用助词,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便于诵读;4、 修辞美: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既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又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5、情韵美: “循声而得情”,因

6、为作者融情于景,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爱意,所以我们从声音里听出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托物寄情,于“巨创”中发掘丰富、深邃的内涵,让读者听声类形,使人将声感转化为形象,愈加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6、古典美:许多富有情韵的词句,引用或移植于古典名著。使文章洋溢古典气息,充满文化气韵。我们一起品析了文章奇妙的词句,我有一个想法,运用这些奇词妙句创作一幅对联,来描写、赞美阿里山的风光。我先拟上联,大家结合课文内容合作对下联,宽对就可以了:千年神木拔地参天凌霄汉,(不要吝啬你的喝彩。)(姊妹潭水清澈透亮如明镜。莽莽林海无边无际似汪洋。姊妹潭水清澈透亮嵌山间。原始森林浓阴匝地染绿苔。古式火车古色古香古韵浓。

7、)五、作总结,透过这些对联,我分明感受到同学们已经被阿里山的山水风光吸引了。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由衷地赞叹:“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节课,我们在吴功正的引领下,领略了“案头上的”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们终有一日能够亲临阿里山,去读一读那地上的美文。布置作业:选择文中写景的一个片段,改写成导游词。例句品析: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修辞美和

8、音乐美。)(2)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如果我们把“孙武”、“秦皇”去除,喻体仍是“军阵”、“兵马”,读来又没有区别呢?-秦皇、孙武都是历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林的历史感。在文

9、章中加入历史元素,能使文章读来更厚重,有沉甸甸的感觉。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你们能在文章中找到同样具有古典人文气息的语句么?如:“忽然间,我觉得入云深处亦沾衣。”引用了唐人的诗句。为什么会想到这句呢?因为林中山岚雾气很重,使得他的衣服也“分明有点薄湿了”。于是就想起了一千年前所说的一句话,有时在某时某地,今人和古人在某一情景会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比如在秋天,西风吹起,霜叶渐渐变红的时候,我们会想起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文章时如果也能化入古诗文,就能使文章更富典雅意味了,大家可以在作文的时候实践一下。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富有修辞美和音乐美。) (3)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