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98008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下面是我分享的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以供参考。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1新课改几点体会一小学翟海峰通过近一年来的课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提供教育情境;(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把具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3

2、)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困惑和质疑,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把教材、教法、教育环境、教育因素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又要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状况、主体性的发展程度纳入自己的视野,全程监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参与到活动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所有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纳入自己的监控范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3、在教育中,合作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

3、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4、在教育中,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2新课改体会困惑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出现新的“繁、难、偏、杂”;如将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人为割裂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建立在初中教材通史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我市初中近几年使用的教材并非通史体系,造成初高中教

4、材的不衔接;必修课教材弹性太大,教学内容过多过深,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其次,对新教材古今贯通、中外合编的专题模式,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跳跃性大,系统性不强,条理性不好,个别专用术语让人费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专题七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中关于“震荡中的法国”,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3课时才能完成。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

5、展开来讲吧,时间不够;不展开来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困惑二: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 困惑三: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困惑四: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存在较大困难; 困惑五:高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 困惑六:理想课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困惑七: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之间的矛盾难调和; 困惑八:新课程的探究活动多流于形式; 困惑九:历史教学质量与评估的矛盾无法解决。1.现代教学论中的首要原则是”因学定教”。而目前常见的课堂教学却是”因本定教”。这样,虽然较好地发挥了教材的”知识载体”作用和老师的专业特长,但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有所忽略,从而不能达到预期

6、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因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主体。因学定教的教学设计有四个突出特点:(1)总的精神是围绕”学法”设计”教法”。(2)在教材内容处理上,并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的系统阐述,而是根据学生可能的自行掌握程度,拟定教师点拨式和启发式讲解的轻重虚实,板眼节奏。(3)在设计步骤上,先从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手,再结合本章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总思路,然后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4)在个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不像”因本定教”式教学设计那样,把授课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学生的具体答问预告规定出来。2.通过观察,班级的学习

7、小组的使用流于形式,表现在教师的要求不明确,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指导学生探究、交流的思路与方法不到位,学生不能自觉地在组内或组间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交流、思考等只局限在表面的、简单的、直观的内容,而缺乏深层次的思维。这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平时的训练与培养有很大的关系。3.部分教师课改的意识不浓,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理念不转变,我行我素,课改喊的震天响,应试教育做的实,这部分人严重阻碍了课改的进行。4.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新课程则有所不同,它要求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允许有

8、不同观点的存在。这就是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的体现。5.由于种种原因,新教材的编写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许多内容的编写或者蜻蜓点水,“欲言又止”;或者只剩“骨架”,看不到“血肉”;或者把完整的现象人为肢解。例如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设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三目内容,将旧教材中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支离开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性。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又一笔带过,让学生突然接触实属突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突然提及“二十一条”这样重大的历史问题,对其来龙去脉一头雾水。因此,这样的编排让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感觉困难。但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师不得不翻阅大量资料,引导学生做知识的填充与联接的

9、整合工作,甚至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源,了解信息,自己来“组织”、“还原”这些历史,并通过了解历史学家对这些历史问题的多元性探讨,撰写有关西方政治体制比较研究的小论文,自己认识、判断这些历史。但这些事情,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农村高中来说,实在是有点难以完成。感悟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感悟二:注重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感悟三: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感悟四:把握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发掘人文价值;感悟五:探索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高屋建瓴”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矛盾。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 3.部分一线教师不足以胜任高中历

10、史新课程改革。4.管理评价方式多元化和考核目标单一化的矛盾。5.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干预机制不够完备。6.新课程改革模式统一化和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悖论。7.新课程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面临区域生态教育的巨大挑战关于新课改的若干认识和体会3新课改体会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手段、是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我认为,如果教师只把眼光放在教材这一点上,新课程的实施就有可能成为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过程,成为新瓶装旧酒的教学活动。从这一点来看,教师角色的职能转变应当是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的首要条件。没有教师的变化,不会有课堂的变化,

11、不会有学生的变化,也不会有师生关系的变化,就更不会有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反过来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者淘汰,新课程不需要歪嘴的和尚来念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尽早尽快地完成职能转变。教师转变得越早,转变得越快,教学之路也就拓得越宽。下面,我就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从备课方面来谈一谈教师应发生的转变。在备课中应完成二个方面发转变:一、变“散兵作战”为“集团进攻”传统观念下的教学,是“散兵式”的教学,形式上是单师对群生,内容上是一堂课里讲一段教材。教师只须当好教材的“疱丁”,按部就班,依次分解,点滴内容马虎不得。不必去管教材的总体目标、也不必去管教材的单元框架,只要多讲点、多读点、多背点,小眼网密密捞

12、,成绩就会上去,任务也就完成。而新课程讲究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教材的内容增多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教师的管理和开口发言的机会缩减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面对每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几十种富有个性的思维,一个教师有点穷于应对了。而我们的方法是采取“集团进攻”的策略,即走以教师群体面对学生群体的教学之路。我们市的具体做法是:在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市教研员李春满老师就给各区、各校布置了承担不同单元的教学设计的编写的任务,然后在全市的教师大会中进行交流。而我校的几位化学教师受李老师的启发,更加注重集体备课,集中我们几个人的智慧,共同交流,共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法。在上课前,我们几位教师分别拿出

13、讲课的思路和方法,横向比较,相互借鉴,设计好探究知识点的关键性问题。有时,我们的教学过程并不完全一致,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关键是在课后,我们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在教学中的心得,反思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假设在我们所教的班级中,原定的方法不适用,我们再采用其他教师的方法进行尝试。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处理突发性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以改善。教无定法,重在实效。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备课时,如何正确使用好教材呢?二、变 “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不仅反映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反映了教

14、师的教学观念。在“教教材”的情况下,教师重视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完成”了哪些既定的教学内容上,为达到这种目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所能做的只是想办法如何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对教学内容几乎没有选择权。“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新教材可以视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

15、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

16、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