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 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9789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论随笔类说木叶试讲稿(2)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文论随笔说木叶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说木叶。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 上课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西红柿炒蛋和蛋炒西红柿有什么区别。有同学笑了,这位同学你跟大家说说你在笑什么。他说,乍一听觉得这能有什么区别,仔细一想,还真有区别,西红柿炒蛋,西红柿多,蛋炒西红柿,蛋多。很多时候,感悟就常常在我们那“仔细一想”之间,语言的妙处,也需要我们经常的“仔细想想”,才能去体味其中的玄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说木叶(边讲边板书课题)作者林庚(边讲边板书

2、)相信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习,我们来简单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文艺随笔,作者林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整感) 带着这些知识着储备,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带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板书)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3、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真是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木叶、树叶、落木、落叶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提的有价值,只有真切体会其中玄机,才能深刻感悟文本。第二个问题:既然文章主要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那文章标题为什么不直接设定为论语言的暗示性呢。这个问题能

4、够从大局考虑,抓住文章的重点,提的很有眼光。 接下来,让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首先,第一个问题:木叶和树叶、落木、落叶有什么区别。我听到有同学脱口而出:木比树更单纯。这位同学很敏锐,善于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这种联系上下文总结答案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学习。我们看待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示一下,可以结合文本和学过的诗歌意象来思考。 好,有同学举手了,好,你来试一试。好,请坐。他说“木,显得干枯,叶显得茂密”。好,请坐,他给我们从意象的形象方向做了一个引导,我们顺着他的思路对“木叶”这一意象进行品读: 1比如: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思考:诗句中的树叶,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

5、: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倾听杜甫登高的诗朗诵(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你听到了什么感受。明确:萧瑟、凄凉。之所以有如此的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

6、到的是“空阔”。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那么: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

7、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继续来探讨下一个问题,既然文章主要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那文章标题为什么不直接设定为论语言的暗示性呢。小组内抓紧时间进行讨论,五分钟后,汇报分享。 时间到,哪个小组来试一下。这节课还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要抓紧了,好,你们小组。哦,好。请坐。他们小组从文章的趣味性进行了分析。好,同学们抬起头来看大屏幕上这段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对,有同学发现了: 为了阐述

8、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用稳重的话说: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那么我们回到我们要探索的问题: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对: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

9、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提升)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可以参考大屏幕上我出示的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中的月。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

10、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 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意象不胜枚举,意象的造型出现细微的差别,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课下自由交流分享。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需要擦黑板么。 3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