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497738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正文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摘要: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是金融结构的两大基本范式,分别以德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从金融功能的研究视角,这两种金融结构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各有利弊,难以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通过具体比较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差异,可以加深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直观认识。本案例分别简述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历史演进,详细列示两国金融中介的结构数据,在此基础上比较德美两国金融结构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金融发展理论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结构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看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关键词:

2、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发展0引言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包含了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总量上的关系、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各种金融工具中的分布、以及金融机构持有或发行的金融资产所占比例来表示的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单位中的分布以及金融资产与负债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地位等。按照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的表述,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是金融结构的两大基本范式。本案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和美国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

3、导型金融结构的直观认识。1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1.1德国金融结构历史演进德国的银行按照从事的业务种类,分为全能银行和专业银行。由于德国实行混业经营政策,故全能银行除可以从事典型的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业务等外,还可以经营有价证券、客户理财以及保险等业务。1.1.1 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综合银行制度14世纪至15世纪,欧洲很多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贸易,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断向外扩张,相对其他国家,德国的经济一蹶不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金融业的发展非常缓慢。进入19世纪后,还出现了主要经营区域性业务的地方银行。就金融行业来看,德国第一个外汇交易所在法兰克福成立,而银

4、行业与产业资本逐渐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银行逐渐支配了证券市场,实现了银行交易所化。在19世纪初,德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都是家族式的私人银行。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这一时期德国的银行存、贷业务和企业的创业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两大业务。19世纪中叶是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到了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抵押银行,股份制银行也经历了快速发展进程。在此后几十年,德国银行业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银行业在经历了一个过热的成立阶段后,1873年进入一个盘整阶段。德国银行

5、也开始进入联合与集中的过程。进入20世纪后,德国工业的迅速集中引起了银行业的急剧集中。德国银行业的集中主要通过合并和参与两种途径来实现。最后形成少数大银行不仅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而且还支配了大部分的银行资本,垄断了全国绝大部分银行业务。1.1.2二战后德国金融体系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水平大大下滑,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剧增,整个金融体系百废待兴,各个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金融制度演进大幅度倒退,马克狂贬、信用体系接近崩溃。1957年颁布联邦银行法后,州级中央银行和原西柏林中央银行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银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联邦州两级的中央银行体系,进

6、而使币值稳定成为德国金融制度演进中的一大特色。银行和企业都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双方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金融制度演进步人“自主”阶段,同时政府进一步完善其经济政策体系。全能金融是德国自1983年以来,在以全能银行为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兴起和正在形成的一种新金融体制,它是德国全能银行业与保险业在产品功能与机构服务方面的交叉融合。两德统一后,为了使原有东部的银行体制能是应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进行了改组,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商的严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即混业经营制度)。1.1.3现代的德国金融制度时至今日,德国金

7、融制度仍然是一种以全能银行体系为主导的制度。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德国中小银行纷纷合并,大银行日益国际化以增强自身实力。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1.2德国金融中介结构数据1.2.1德国的金融中介机构数量1995年-2009年这段时期,德国银行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到2009年仍然 1700多家,与其他金融中介相比,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如图1所示。 图1德国金融中介数量 (资料来源:OECD)1.2.2德国银行数量及其资产数量按照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德国银行分为私营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私营商业银行的数量很少,只占银行数量的10%左右,但其资产数量最多;

8、合作银行拥有的独立机构数目最多,2009年有1000多家,但其资产数量很少,只占银行资产数量的10%左右;储蓄银行的数量和资产规模介于私营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之间。三种不同类型的银行的数量及资产情况如图2及图3 所示。 图2 德国银行数量(资料来源:OECD) 图3 德国银行资产数量(百万欧元) (资料来源:OECD)1.2.3德国主要国金融中介资产占GDP的比重2004年-2009年这段时期,德国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30%以上,远远超过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如图4所示。 图4 德国金融中介资产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2.

9、1美国金融结构历史演进美国作为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拥有规模庞大、功能完备的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自然构造和人为构造相互交替、相互适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金融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器,在美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系统每年直接创造的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美国金融机构根据传统的业务分工,可划分为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其中银行性金融机构包括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和政府专业信贷机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首要任务是为美国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承担发行货币、

10、代理国库及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美国商业银行实行双轨注册制度,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权分别接受银行注册登记,因此美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民银行和州立银行两大体系。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众多,由于美国金融体制曾经实行的单一银行制度,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呈现地方化、分散化和多样化的特征。美国有两万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联合社、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与灾害保险公司、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养老基金、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种类繁多,但可大致分为存款类机构、保险和养老机构、投资性金融机构三大类。其中以美国的储蓄贷款协会

11、和互助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存款类机构是吸收储蓄的主要渠道,以人寿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为代表的保险和养老机构是政府福利计划的重要金融机构,以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投资性金融机构是投资者进行多样化投资的重要渠道。美国金融市场发达,投资品种齐全,投资性金融机构以其高收益的产品优势,资产规模迅速增大,成为美国金融高度发展和金融深化的标志。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性金融机构的资产缩水,投资者缺乏信心,市场低迷,投资性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但仍居于优势地位,也进一步验证了美国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2.1美国金融制度初创阶段美国作为新兴的移民国家,其金融制度的创立晚于西欧各国,直到1782年美国才

12、建立了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在美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背景下,金融业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从州银行一统天下到州银行和国民银行共存发展,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国金融制度初创阶段的完成。2.2美国金融体系构架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经济大规模的发展与繁荣,美国银行业保持了高速发展,商业银行数量一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的背后,金融投机尤其是证券投机交易十分活跃,而美国政府实行的放任自由的社会经济政策更加纵容了投机情绪的高涨,在市场非理性繁荣的背景下,一场金融危机正在孕育之中。1929年10月23日,纽约股市崩盘,

13、股灾爆发不到3个月,股市总市值便蒸发了40%,大量银行破产倒闭,产品积压、工业萎缩,社会大规模失业,货币信用制度和经济秩序濒于崩溃,美国由此进入旷日持久的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业成为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到1933年美国商业银行总数跌至14207家,一半以上的银行在这次大萧条中倒闭,美国银行业的发展遭受重创。大萧条时期给美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众多灾难性和悲剧性的后果,深刻的现实教训也使美国政府和民众意识到放任自由的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存在缺陷,美国金融体系存在强烈的制度变迁的动机,金融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上任,面对满目疮痍的经济形势,罗斯福总统以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为指

14、引,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复苏的新经济政策,在金融体系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构美国金融制度的新政措施,通过政府的顶层结构设计以维持金融发展的安全和稳定,从而完成了美国金融体系从简单粗放到缜密集约的制度变迁。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之后,相继出台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投资公司法等一系列法案,这些法案不仅确定了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还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的法律制度基础。2.3美国金融制度自由化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日趋严密的金融监管在维持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美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严格的金融制度限制了金融机构发展和扩张的步伐,分业经

15、营和缺乏弹性的法律规定导致传统银行盈利空间大幅压缩,大量银行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脱媒”趋势日益强化。金融机构对效率和利润的追求超过了安全性目标,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监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客户,不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严重的“滞胀”问题,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现象使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饱受非议,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观点开始占据主流。货币主义认为对自由竞争市场进行过度的人为干预,将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政府干预市场运行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给美国经济金融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国银行

16、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弱,银行业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美国通过一系列金融立法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清除银行业并购障碍,鼓励金融业开展有序的市场竞争。2.4美国金融制度整合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金融全面自由化改革以来,美国金融市场进入了放松监管的时期,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美国金融总资产不断提高,金融相关比率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73。然而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逐渐与实体经济脱离,高杠杆的经营模式在为投资银行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隐藏了金融风险的隐患,并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2008年9月,美国投行业务的领头羊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标志着有着百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悄然消失。此次金融危机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