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拒绝”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4977212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拒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面对“拒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面对“拒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面对“拒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面对“拒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对“拒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拒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面对“拒绝” “拒绝”即不接受。只有当某些事、或某些要求,与其个体的兴趣、需要和愿望等不一致时,人们才会采用不接受(如指令、意见等)拒绝。孩子们也不例外。但“拒绝”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呢?这就值得教师们去观察、去了解、去思索。案例1拒绝“参与”小班美术“滚画”活动孩子们开始操作“滚画”一会儿了,一男孩子手握玻璃球东看看西望望就是不动手。带班老师发现了,“晨晨,开始滚呀。”他朝老师笑了笑,还是愣着。其他孩子已经滚过四、五回了,洁白的纸上有了色彩及球滚过的痕迹(点线)等,老师再次发现了他的“空白”,“晨晨是个能干的孩子,老师想你滚的画一定很漂亮。来老师和你一起滚。

2、”于是老师便伸手来帮忙,可晨晨却用双手捂住了玻璃球,硬是不给老师,老师欲要强行时,另一组幼儿因6人共用一个颜料盒沾色发生冲突向老师求助,老师因救急,搁下了。这时,我过去蹲下故意与旁边的小朋友对话“你的玻璃球是红色的,你的呢?(正沾着颜料在滚)哦,看见了是绿色的。”“晨晨,看看你的跟他们的颜色一样吗?”晨晨自然地张开小手说:“是黄的。”“红的、绿的球都会滚,黄球会不会滚?”他愣了一下,显出欲试的神情,“试试看,好不好?”于是,他把球放进盒子滚了起来,我故作惊奇“唉,黄球也会滚的,看看他是怎么滚的?”晨晨手指球“这儿到这儿。”“想不想把黄球是怎么滚的,让小朋友一看就知道。”晨晨使劲地点了点头。于是

3、,他学小朋友的样子动手滚了起来。直到老师叫停,他还在玩。当老师来收他的“画”时,他转身朝我看了一下,我对他翘了翘大姆指,他抿嘴笑了。案例2拒绝“帮助”中班数学分组操作活动“连线”这种方式本班幼儿玩过一次,因此在介绍活动内容时,老师只是简单强调“看看是几个?再与数字宝宝几连线”。一男孩,拿起作业单,迟疑了一下,便将左边的实物数量与右边的数字一一对应划线(显然是不明白怎么做)。配班老师发现了脱口“陈淙淙,做错了”孩子呆了一下一脸迷茫,同时又发现我正注视着他,他一下子双臂交叉盖住了自己的作业(也许孩子的自尊受到打击)。我顺势蹲下“让我们一起找找看错在哪儿?”他不情愿地下起了逐客令“你走开!你走开!”

4、看我没有离开的迹象,他就用手推、用脚踢要赶我走,可我偏偏就不吃他这一套。这时配班老师一句“陈淙淙,这样没礼貌”制止了他。“我知道你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其实你是会做的,只是没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刚才说的好像是要先看一看,数一数左边图上物体有几个,再找到与它一样多的数字宝宝,让他们手牵手(将要求明确化)。你是不是这样让他们牵手的?”看他一直在听我说话,我故意自动离开。只见,陈淙淙慢慢地展开作业单,很快地用橡皮擦了、重新连线,并高兴地到其他组去玩了。活动结束后,陈淙淙主动把他的四张印有五角星作业单递给我看,我轻轻地摸了一下他的头。案例3拒绝“接受”中班美工“铺小路”活动“下面请小朋友造小路,看谁造(小

5、路)的最漂亮” (即请幼儿每人将五张彩色蜡光纸撕成小碎片,然后用糨糊粘贴在“小路”上)老师的话音刚落,等待已久的孩子便动手撕开了纸。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是一张撕开再一片一片地撕;有的是一张撕开再一片片重叠撕动作快的孩子已准备涂糨糊了。可一女孩子才撕了一张,我发现她的方法不对:她总是一张一张、一片一片地撕即一张撕开二片放下一片,再将其中一片撕成二片又放下一片,再撕其中的一片于是,我过去提醒,让她学旁边孩子的撕法,她看了一眼,我行我素。我又拿起纸演示快速撕的方法,她还是按兵不动。执教老师发现我蹲在她身边说:“这孩子是个挺能干的”。我纳闷:是对我的不信任?还是思维僵化?于是我再次拿起一张纸对她说“

6、老师和你比一比,看谁撕得快,好吗?”她愉快地接受了挑战。于是,我故意放慢速度将方法夸张。“为什么我快?”“你人大”。于是,我请旁边一男孩(运用快速方法的)与她再比,结果男孩子撕完了,她才撕了三分之一。“试试,他的方法好不好?”在执教老师的鼓励下,她才愿意尝试用快速的方法撕纸。案例4拒绝“吃点心” 中班日常生活活动下午的点心是饺子,其他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可杨阳面前的饺子一个也没少。“你怎么不吃呀?”“我不会吃。”我以为孩子说错了是不爱吃饺子。便说“这饺子的味道好极了,你尝一个。”杨阳又说“我不会吃。”我故作惊讶:“啊?真是奇了怪了,小娃娃一生下来就会吃,你是中班小朋友了还不会吃?”可是杨阳还是

7、坚持着“我不会吃”。同桌的子怡说“老师,他不是不会吃,他是懒得吃。”于是,我蹲下摸他的肚子“让我摸摸。嗨,我摸到了中餐吃进去的米饭,还有”,“鸡蛋、青菜”。“这些东西是怎么跑到肚子里来的呢?”“他吃的呗”旁边的孩子齐声说道。但杨阳还是一个劲地说“我不会吃”。这时,带班的新老师过来“杨阳是个大老虎,来阿呜吃一个”“我不会吃”“老师喂一个”,还是“我不会”于是,老师在他耳旁说了句悄悄话,只见他慢吞吞地张嘴咬了一口。适时,我对小朋友说“我知道杨阳会吃的,要不然怎么能长这么大呀!”事后班主任教师告之:这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不错,他是故意找带班新老师的“茬”。哦!原来“我不会吃”是为了引起新老师更多的关注

8、、希望得到新老师更多的关爱。从以上四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拒绝”言行的背后所隐藏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元的。案例1向我们展示与说明的是:每一个活动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自始至终他们都很投入参与活动;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活动中老师请他做他动一下,不请他就不动;或者根本不参与者活动中他们就是自顾自地玩。在此,如何让被动参与的孩子变积极主动、引发不参与活动的孩子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是教师们需要探究、反思与解决的问题。案例2反映的是孩子为了维护自尊所采取的不应当的手段。如何在尊重孩子,保护孩子自尊的同时,教给孩子一些正当的处事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个性健康的成长,这是学前教育赋予我

9、们的职责。案例3让我们看到思维单一或定势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如何有效地进行互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与尝试不同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值得教师深思。案例4从某一侧面告诉我们孩子对被关注的迫切希望与要求。教师应尽可能以多种方式来满足孩子被爱的需求。现实生活中,如幼儿拒绝讲故事、拒绝玩游戏、拒绝执行命令等也较常见。4个典型案例表明的是“拒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表现,其反映了幼儿个体需求的多元化。“拒绝”也可以说是幼儿思维、言行等与常规模式、规范要求等发生冲突的显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都不喜欢自己的指令或组织的活动等遭到孩子们的“拒绝”,听到孩子们的否定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去面

10、对孩子们的“拒绝”。首先,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拒绝”行为与现象的存在。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绝不能什么事都得“一切言行听指挥”。现实中,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对幼儿基本的尊重和理解,要求幼儿事事听从自己,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强加于幼儿。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其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不同,其兴趣、需要、能力等方面也各有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对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等采取不接受,切不可以教师的权威、制止的手段去消灭“拒绝”。因为,孩子们的“拒绝”的存在将随时提醒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努力去寻求有效的指导方法与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等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促进孩子的发展;同时,“拒

11、绝”也促使教师学会更加深刻地去观察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其次,我们要让孩子懂得或学会“拒绝”。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拒绝”也是孩子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要以促使孩子终身受益为目标。我们在树立允许孩子“拒绝”的意识下,要让孩子懂得、学会“拒绝”的“技能”:即让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可以或不应该“拒绝”的,如学习策略的交流、约定成俗规则、正确的言行规范等。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或应该采取“拒绝”的态度,而这样的方式才是有效的、正确的。如区域活动的选择、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或处理意见等等。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在什么的场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才能避免尴尬、或带来不良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孩子长远的发展。最后,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拒绝”。我认为,“拒绝”是孩子认知、情感和态度发展发生冲突的一种表现,也是孩子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必要技能。孩子们不会无缘无故地采取不接受,当遭到孩子的“拒绝”时,教师千万不要为此而恼怒,也没有理由去斥责孩子或不予理睬,更不能为杜绝“拒绝”而采取强制措施。教师应该正视孩子的“拒绝”,要深入了解孩子“拒绝”的原由,并对症下药,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要从孩子的“拒绝”中学会反思,以不断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指导方式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