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4972148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 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 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茶文化的形成发展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 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 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 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 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2、”,“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 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 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 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 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 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 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 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

3、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 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 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 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 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 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 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 方面是宫廷茶文

4、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 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 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 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 过程。像徐铉、王禹 、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 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 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 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 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

5、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 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 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 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 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 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 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 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 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儒、道家思想与茶

6、文化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儒家思 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 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 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 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 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 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而道家倡 导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主张重生、贵生、养生。而茶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 精华,正与其天人和一

7、的思想相吻合,将其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道茶流 派。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物我玄会”的哲学精髓!佛教与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 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 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 老百姓。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 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 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 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

8、精神开释。在 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 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 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 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中韩茶文化交流与比较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 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 容之,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9、。下面 就对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作一简要回顾,并对两国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比较。、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 时较早地(可能是最早的)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可靠的历史记载,不会晚于新罗统一三国时期,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韩国茶 礼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形成独特的形式与内涵,与中、 日茶道鼎足而三。近十多年来,中韩茶文化的交流更是异常活跃,极为频繁。下 面分三国、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五个时期来回顾中韩茶文化的交流。(一)三国时期韩国的三国时期是指从公元世纪起到新罗统一三国后的公

10、元七世纪,计有七 百年时间,值中国西汉宣帝至初唐高宗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 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中国人确切的饮茶记载 是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 59),比三国中最早立国的新罗国成立还早两年。由于早期茶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而佛教最初传入高句丽为公元 372 年, 般推测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 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 30 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 经过10 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 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 “前于新罗第 二

11、卜七十弋善德女王(公元 632-647 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已属三国 时代末期,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由于陆路交通便利的缘故,茶入 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列岛。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在天下元年(公元 729)四月 (奥仪抄)。三国时期,是韩国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时期,也是韩国 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用茶祭祀、礼佛。(二)新罗统一时期新罗统一时期自三十代文武王八年(公元668 年)至五十六代敬顺王八年(公元 935 年),值中国初唐高宗至五代后唐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是中国人饮茶风 俗形成时期,是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流行时期,是

12、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 峰时期。受大唐茶文化的影响,在宫廷,韩国大多数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祀品 中至要之物。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 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于大 殿归正门外,置茶会;在宗教界,与陆羽同时代的僧忠谈精于茶事,每年三月初 三及九月初九在庆川的南山三花岭在野外备茶具向弥勒世尊供茶。仙界人物花郎 饮茶以为练气之用,花郎有四仙人在镜浦台室外以石灶煮茶。曾在大唐为官的新 罗学者崔致远有书函称其携中国茶及中药回归故里,每获新茶必为文言其喜悦之 情,以茶供禅客或遗羽客,或自饮以止渴,或以之忘忧。崔致远自称为道家,但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被尊为“海东孔子”。三国史记载: “新罗第四

13、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 年)遣使赴唐。唐文 宗皇帝设宴于麟德殿,酬香茗。我使大廉于唐得茶籽回国。王命植于智异山。前 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新罗使者大廉姓金 氏,于唐土得茶籽,植于智异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这时 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还不太流行。日本在九世纪初也兴起饮茶,史称“弘仁茶风”,传教大师最澄于公元805 年从 中 国携茶籽回国,种于背振山,形成日本著名的 “ 日吉茶园 ” ,日本的种茶、茶 风始兴似 乎还略早于韩国。韩国当时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 中煎煮,用勺盛到茶

14、碗中饮用。创建双溪寺的真鉴国师(公元755-850 年)的碑文 中记: “如再次收到中国茶时,把茶放入石锅里,用薪烧火煮后曰: 吾不分其 味就饮。守真忤俗如此。”在石锅里煮茶?抑或是煎茶。真鉴国师驻世正值中唐 煎茶法鼎盛之时, 新罗饮茶想必效仿唐风。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伟大的新罗僧人金乔觉(公元696-794 年),他从新罗 只身来华,最后驻锡安徽青阳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转世。据传他携来韩国 的茶籽及稻种,种施山中。其所种茶,枝梗空心,名金地茶。其送童子下山 诗云: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煮茗瓯中罢开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

15、伴有烟霞。”金乔 觉是韩中佛教和茶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新罗统时代,是韩国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韩国茶文化发展 时期。 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 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三)高丽时期高丽时期从公元923年王建立国至让恭王四年(公元1392 年)共475年,值中 国五代后唐至明太祖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是饮茶风俗普及时期,是点茶茶道形成和流行时期,茶文学 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这一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韩国的茶道茶礼亦在这 个时期形成, 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

16、。1、王室及朝廷茶文化每年两大节:燃灯会和八关会必行茶礼。燃灯会为二月二十五日,供释迦,八 关会是敬神而设,对五岳神、名山大川神、龙王等在秋季之十月十五日设祭。 由国王出面敬献茶于释迦佛,向诸天神敬祷。 太子寿日宴,王子王妃册封日, 公主吉期均行茶礼,君王、臣民宴会有茶礼。朝廷的其他各种仪式中亦行茶礼。2、佛教茶文化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禅宗中兴,禅风大化。中国禅宗茶礼传入 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宋代的 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 的僧人遂效仿中 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韩国的佛教茶礼。如流传至今的“八 正禅茶礼”,它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表演者席地而坐,讲究方位 与朝向。表演者各有名号,大 都以“茗”为首,诸如茗轩、茗然、茗舜、茗慧、 茗品,檟如等,分左茗主、右香主和左茗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