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题解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957289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课题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师说课题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师说课题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师说课题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师说课题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课题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课题解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说“一 三九”优学思维模式卜秀瑞一、是什么【课标要求】作为21世纪、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 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就要尽可能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 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历史长河 的大浪淘沙,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 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

2、习的必要性以及择 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 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 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 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标题认知性学习目标 技能性学习目标 体验性学习目标层次划分行为动词备注师说1识记A背诵文言重点知识点,背诵全文2理解B掌握理解文本内容3分析综合C分解剖析和归纳 整理文本内容4表达应用E翻译、表达翻译文言语句并表达通顺合 理5探究F探讨对文本延伸拓展问题进行探 讨,有见解

3、、有发现、有创新。【专家建议】师说属于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一个板块“求学之道”。这一板块探讨的重点 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 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 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 传统文化精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教学

4、过程中应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 深的层面。教授师说需用2课时。【教材解读】师说属于“说”的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 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 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 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

5、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 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 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 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 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 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 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

6、,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 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 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 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 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主张“文 以载道”,并且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教学建议】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

7、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

8、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三维目标。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 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 想内容。二、为什么(一)初高中知识衔接:回顾韩愈诗词文:1. 诗歌赏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 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释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时任水部员外郎。 酥:乳制品。这里指春光润泽如脂滋养。鉴赏这首诗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一派的景色。写早春,要写出特点,与繁花竟放的春景就有不同,

9、韩 愈紧扣“早春”主题,写草刚出芽时的有嫩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邀望可知是春草 出露嫩芽,蒙蒙茸茸,清新可爱,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芽,并不 能形成绿色一片,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后两句 说这初春的生机,带给人欣喜和柔美的生命意识,是远远胜过暮春的烟柳之色的。 同是春景,诗人却进 行比较,评出高低,显然他喜爱早春,当是因为早春是盼望了一冬的春消息的最先透露者,早春是大自然 万物生生不息的有力证明,早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诗人观察细致, 表达新巧,语言自然 ,感情纯真, 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

10、. 文言文回顾: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l)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pidn)死于槽(cdo)枥(H)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u) 一石(dan)o食(si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 )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xi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

11、贵的马,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 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 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主题归纳: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 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

12、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二)高考对本文有关知识点的考查:1考情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中,涉及的文言实词属于“词类活用”或“通假字” 现象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词类活用”所占的比例高于通假字。“考点解说”中所说的几种词类活用 类型均有出现。2. 文本示例:师说一文中,“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用于“其”和“圣人”之间,理解为方位名 词则不通,结合语境不难理解这里的“下”应为名词用作动词,是“低于、不及”的意思;“孔子师郯子” 中的“师”理解为名词“老师”则不通,结合语境可

13、理解为“以为师”,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通假 现象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理解为“接受、接纳”则不通,结合句意来看,将“受” 理解为“授”则通顺。3. 文言文考查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 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 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夸不失。孙叔敖之知,知 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日:“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14、去 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日:“知所之矣。”固如吴。过于荆, 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 以予丈人,日:“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日:“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 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令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 也,每食必祭之,祝日:“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 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日:“此野人之宝也,愿

15、相国为之赐而受 之也。”子罕日:“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 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机:吉凶之兆。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链接点:2013 高考语文重庆卷“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一句中“其” 字,在师说一文属于重点掌握的实词,在文中出现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 分)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4分)答案:11.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名字不 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解析】注意“之所以”固定结构,“异 乎俗”介词结构后置;注意“得”,“其”,反问句式。4. 名篇名句默写。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