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专项训练4 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953797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专项训练4 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专项训练4 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专项训练4 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专项训练4 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专项训练4 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专项训练4 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专项训练4 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19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班级 姓名 第十单元酸和碱专项训练4有关酸、碱的实验探究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以下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响的装置中 ,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是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B),C ) ,D)2根据以下图 ,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置B用玻璃棒搅拌使反响充分C用酚酞溶液判断该反响是否发生D生成盐和水的反响都是中和反响二、实验探究题32019德州在学习“酸和碱后 ,瑞娟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进行再探究。想到实验生成的二氧化硫是非金属氧化物 ,提出疑问:二氧化硫能否与水反响生成酸?为此 ,瑞娟同学做了如

2、下实验:将点燃的硫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有少量的水)中 ,反响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反响后 ,盖紧集气瓶口的玻璃片 ,振荡集气瓶;再翻开玻璃片 ,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随后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 ,瓶中液体变为红色。瑞娟同学产生许多困惑:这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是什么?怎样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去?瑞娟询问老师 ,老师告知:在涉及的反响中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相似;二氧化硫与水反响生成“亚硫酸(化学式为H2SO3);亚硫酸还可进一步与氧气反响生成硫酸。请你帮助瑞娟同学解答以下问题:(1)请结合以下图示中所给实验用品 ,设计一个实验用来验证:二氧化硫不能使石蕊变红色。实验操作:

3、_。(2)分别写出生成亚硫酸、硫酸的两个化学方程式:_;_。(3)以上两个化学反响都属于_(填根本反响类型)反响;亚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4)亚硫酸、硫酸、盐酸和碳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_。(5)为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硫 ,防止二氧化硫散发至空气中。有以下试剂 ,你认为用来代替集气瓶中的水最为适宜的是_(填序号)。饱和氢氧化钙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浓盐酸饱和氢氧化钠溶液4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响后 ,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 ,各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象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 ,图B是反响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 ,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

4、图。,图A),图B),图C)根据图B的曲线变化 ,答复以下问题:(1)该变化对应的实验操作是将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2)当滴入溶液的质量为a g时 ,溶液中的溶质为_(填化学式)。(3)当溶液的pH7时 ,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是_(填离子符号)。(4)当参加溶液的质量为b g时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是_色。【结论】从反响前后离子的种类看 ,有些离子参与了反响 ,有些离子只是旁观者 ,该反响中参与反响的离子是_。6用化学方法可制取纯洁的物质 ,化学兴趣小组应用中和反响原理制取氯化钠固体。(1)往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呈_色。(2)如图 ,往该烧杯中继续逐

5、滴滴加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为紫色 ,再往反响后的溶液中参加活性炭 ,充分混合 ,过滤后得到无色滤液。参加的活性炭起_作用。在过滤操作中 ,玻璃棒的作用是_。(3)用pH试纸测(2)中滤液的酸碱度 ,其操作方法: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 ,_ ,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拟 ,读出溶液的pH。(4)假设测得滤液pH为8 ,继续往滤液滴加稍过量的盐酸 ,目的是_;蒸发该滤液以除去过量的盐酸 ,该操作利用的盐酸性质是_;继续蒸发滤液得到固体的过程中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7某化学小组初步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响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用品:37%的浓盐酸(密度为1.18 g/mL

6、)、10%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量筒、温度计实验一:配制100 mL 10%的盐酸(密度为1.05 g/mL)实验步骤:(1)计算:需要37%的浓盐酸的体积为_ mL(精确到0.1 mL ,下同);需要蒸馏水的体积为_ mL(水的密度为1.0 g/mL)。(2)量取浓盐酸和蒸馏水。(3)混合配制。实验二:在一定体积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室温下) ,反响中溶液温度的变化如下:参加盐酸体积(V)/mL溶液溶质变化(t)/0t125.249.6612.0816.01018.21216.71415.7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

7、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

8、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614.71813.22012.9(1)表中 tl的值为_。(2)试绘出溶液温度变化与参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图。(3)根据所绘曲线分析 ,参加盐酸的体积在010 mL时 ,溶液温度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是_。(4)其他条件不变 ,假设改用20%的盐酸进行滴加 ,结合对上述曲线的分析 ,大胆猜

9、测新曲线最高点的位置(不考虑溶液密度和比热容的变化及热量散失等影响因素)。 横坐标及猜测理由:_。纵坐标及猜测理由:_。8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下图曲线 ,据图答复以下问题:(1)A点处溶液的溶质是_。(2)请写出AB段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_。(3)C点处溶液的pH_7(填“或“)。参考答案1A【解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响无明显现象 ,要借助反响中气压的变化或反响中生成物的性质来验证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响。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故A符合题意;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试管内气压减小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液

10、体压入试管 ,形成一段液柱 ,故B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锥形瓶内气压减小 ,小气球膨胀 ,故C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锥形瓶内气压减小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 ,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进入锥形瓶内 ,故D不符合题意。2D【解析】 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置 ,否那么会腐蚀胶帽 ,故A正确;玻璃棒搅拌可以使溶液混合更均匀 ,反响更充分 ,故B正确;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 ,在酸性、中性溶液中不变色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 ,参加稀盐酸后生成盐和水 ,碱性减弱 ,红色逐渐褪去 ,可以判断反响是否发生 ,故C正确;酸和碱反响生成盐和水的反响叫中和反响 ,但是生成盐和水

11、的反响不一定是中和反响 ,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响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不属于中和反响 ,故D错误。3(1)将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内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拟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

12、,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2)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

13、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3)化合 4(4)溶液中都有氢离子“师之概念 ,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 ,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 ,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

14、用最初见于?史记? ,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 ,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 ,“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 ,更重于传播知识。(5)【解析】 (1)实验操作:将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内。(2)二氧化硫和水反响生成亚硫酸 ,亚硫酸和氧气反响生成硫酸 ,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2H2SO3O2=H2SO4。(3)以上两个化学反响都属于化合反响;氢元素显1价 ,氧元素显2价 ,所以亚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4)亚硫酸、硫酸、盐酸和碳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溶液中含有氢离子。(5)吸收二氧化硫常用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响生成亚硫酸钠和水。4(1)氢氧化钠溶液(2)HCl、NaCl(3)Na、Cl(4)蓝氢离子、氢氧根离子【解析】 (1)图象坐标的pH变化是由小于7到大于7的过渡 ,因此进行的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2)当参加溶液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