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953297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8g,人参6g,升麻6g,柴胡6g,橘皮6g,当归(身,酒洗)6g,白术6g ,炙甘草9g。【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 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中气下 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 舌淡,脉虚软。【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时, 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 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

2、;或气虚下陷, 久泻脱肛。【加减】如腹中痛者,加白芍 1.5 克,炙甘草 1 克;如恶寒冷痛 者,加肉桂 0.3 克或 1.5 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 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克或0.6克;如头痛,加蔓荆子0.6克或1克; 如痛甚者加川芎 0.6 克;如顶痛脑痛,加藥本 11.5 克;如苦痛者, 加细辛0.6 克;如夏月咳嗽,加五味子32枚,麦门冬0.6 克或1 克; 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1克或0.6克,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份,救肺 受火邪。【方论】本方所治证属中气不足,气虚发热或中气下陷所致。治 宜益气升阳,调补脾胃。故方中以黄芪为君,补气升阳;臣以人参、 甘草补中益气,白术燥

3、湿健脾益气,增强黄芪之力,以求脾胃元气得 充则清阳可升,而无脾湿下流之虞。佐以陈皮行气去滞,醒脾和胃, 使补而不滞;当归养血调荣,升麻、柴胡升清举陷。诸药合用,共奏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使脾胃健,中气盛,则发热、自汗、头痛、 恶寒、纳呆、乏力等症自除;清阳升,气陷举,则脱肛、子宫脱垂、 胃下垂诸证可愈。综观“补中益气汤”立方大旨,仍不外乎补气升阳。故张景岳曰:“补中益气一汤,允为东垣独得心法,本方以升、柴助 升气,以参、术、归、芪助阳气,此意诚尽善然。”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喘息性支气管炎【案例】某女,11 岁。3 年前因外感发热,咳嗽气喘,某医院诊 为“哮喘性支气管炎”,自此以后

4、每遇风寒则复发。7日前因外感而发 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咳痰清稀而少,咳声低弱,气喘, 喉间有哮鸣声,汗出,纳少,便溏。经中西药治疗,病无起色。检查: 患儿面色萎黄,手脚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证属肺脾气虚,卫 气不固。治宜益肺固卫,健脾化痰。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 15g,党参、淮山药各12g,白术、茯苓各9g,陈皮、防风、大枣、 竹茹各6g,法半夏4g,生姜、炙甘草各3g。二诊:服药 2 剂,热退,咳喘减轻,饮食增进,手脚转暖和,已 不流清涕及喷嚏。药已中的,宗原方再服 4 剂,诸症悉除。后嘱服健 脾丸,以巩固疗效,随访病未复发 饶宏孝.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一 四川中医,

5、1985,(3):38。【按语】本例哮喘,证属中虚卫阳不振,表气不固,感受风寒而 致之气虚发热、哮喘。治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等,加淮山药胃防风、 大枣、生姜,培补中气,使阴阳互根,营卫调和,热退喘平。此即培 土生金之意。2.支气管扩张【案例】某女,22 岁。患者反复性咳痰带血 1 年余,西医诊为支 气管扩张,曾多次住院治疗未效。近 2 日咳嗽频繁,咯鲜红色血痰, 面色皖白,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唇红口干,食少乏力。舌淡红,苔 薄白,脉细缓。证属肺脾气虚,气不摄血,治宜补气摄血,用补中益 气汤化裁。处方:黄芪25g,党参、花粉各15g,白术、升麻、柴胡、 陈皮、甘草、川贝母各10g,三七 5g,水煎

6、服。二诊:4 剂后,血痰消失,畏寒减轻,原方再服 6 剂,病愈袁忠 宝.补中益气汤新用.新中医,1993,(10);38。【按语】患者反复咳血而见一派气虚之象,故用补中益气汤,补 益脾肺而摄血,加花粉、贝母润肺化痰,加三七止血消瘀,药证合拍 而病愈。13.寒热往来症【案例】某女,62 岁。患者恶寒发热,往来如疟,历经半载,经 某医院化验,未发现疟原虫,迭进中西药治疗罔效。诊见:患者极度 消瘦,面色萎黄无华,步履艰难,动则心悸气短。自述每日于日中、 日暮发作 2 次,恶寒时虽三伏天亦要盖重被,先寒后热,待头身微汗 始解,渴喜热饮,多睡,不发时白昼亦多睡,而睡中多流唾液,勉强 能食,不恶油腻,二便

7、正常。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 细无力。此方:黄芪30g,红参、陈皮、桂枝、半夏、当归各10g, 升麻、柴胡各8g,甘草6g,白术15g,仙灵脾20g。二诊:上药服 5 剂,诸症缓解,寒热往来已不再作,以香砂六君 加黄芪调理善后李振尧.补中益气汤治验两则.四川中医, 1986 , (5) : 19。【按语】寒热往来一症,多见于疟疾、外感风寒、湿热蕴结三焦 等证,属气虚者,方书少载。本例为年过六旬老人,加之久病失治, 致使阳气虚衰,温煦、固摄、气化功能失调,阴阳失衡。脾为仓廪之 官,年老久病,尤当先顾中土,故取东垣补中益气法,兼以桂枝、甘 草温通心阳,使大气一转,其结乃散;淫羊藿补肾气

8、而助温煦之功; 柴胡和转枢机;半夏健脾燥湿,能于脾中涤痰除垢。由于方药对症, 痼疾旋。4.冠心病【案例】某女,50 岁,干部。主诉:阵发性心前区憋闷2 年,加 重1周。2年前因过劳而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憋闷,经心电图 等理化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常口服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药, 近 1 周症状加重而来诊。诊见:阵发性心前区憋闷,伴气短,汗出, 乏力,胸闷,纳呆。舌质淡胖,有瘀斑,脉细。辨证为中气亏虚,血 脉瘀阻。治以益气养心,活血通痹。处方:党参、丹参各30g,黄芪、 当归各20g,陈皮、白术、川芎、郁金、红花、延胡索各15g,桃仁、 甘草各10g,水煎服。二诊:服 10 剂后心前区憋闷

9、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续服12 剂,诸 症皆除,仅偶有胸闷感。嘱其继服补中益气丸, 2个月后,能上班工作, 随访半年未复发 孙荣欣 .补中益气汤治疗危急重症举隅 .河南中医, 1992,(5):30。【按语】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心痛”等病范畴, 辨证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并存。该患者年事已高,脏 腑已衰,气阴俱虚,气血运行失畅,属气虚血瘀之候。故在补中益气 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之品,标本兼顾,难疾乃愈。5. 风湿性心脏病【案例】某女,54 岁,退休工人。主诉:心悸 10 年,伴浮肿 2 个月。缘于10 年前无明显诱因致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曾确 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多

10、次住院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 2 个月诸 症加重,且伴双下肢浮肿,少眠多梦,纳呆腹胀。舌质淡胖,苔白, 脉沉数,时有间歇。心率102 次/分,律不整,偶可闻及期前收缩,心 尖区可闻及两期杂音,双下肢浮肿 (+)。证属脾失健运,水湿泛溢于 肌肤所致,故治以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处方:党参、黄芪、当归各 20g,五味子、陈皮、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生姜皮各15g,白术、 桂枝各10g,升麻、柴胡各5g,水煎服。二诊:服 8 剂,浮肿明显减轻,纳食大增,心悸亦减。去生姜皮、 茯苓皮继服 10 剂,双下肢浮肿皆除,心悸、气短等症亦大为好转 张 波,等.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吉林中医药,1994,(6):

11、371。【按语】景岳全书肿胀篇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 相干之病。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该患之肿,虽为心疾所累,但 其实质却为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而发 为水肿。故方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以治本,加五皮饮利水消肿以治 标,达到标本同治,而获佳效。6. 心率失常【案例一】某女,34,工人。心悸、气短 5 个月,患者缘于 5 个 月前因劳累过度而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眠,食少纳呆,近日 自觉诸症加重,遂来诊治。检查: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促。 心率 92 次/分,律不整,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约 1518 次/分,心尖 部可闻及收缩期口级吹风样杂音。心电图:频发室

12、早,形成二联律。 此乃中气不足,脾气亏虚,心神失养所致。治以补益中气,养心安神 定悸。处方:人参、白术、升麻、柴胡各10g,黄芪、当归、炙甘草 各20g,陈皮、五味子各15g。水煎服。二诊:服 12 剂后,心悸等症明显好转,听诊可闻及期前收缩约 13 次/分,复查心电图,偶发室早。继服前方 10 剂,诸症消失,心 电图正常。嘱其继服补中益气丸,以巩固疗效张波,等.补中益气汤新 用举隅.吉林中医药,1994,(6):37。【案例二】某女,28 岁,技术员。患者心悸气短已 3 月余,近 1 个月来症状加重,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律,多 发性多源性期前收缩,心肌受累。诊为心律失常。住

13、院 1 个月,服用 异搏停及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等,均无显效。诊见:患者平素体虚, 饮食量少,体质瘦弱,面色少华,胸闷不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弱而结代。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治当益气健脾,生 血养心。故投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党参各25g,当归、陈 皮、白术、白芍、茯苓各15g,升麻、柴胡各5g,炙甘草20g,大枣 5 枚,水煎服。二诊:服尽 6 剂,心悸明显减轻,食欲有增,心电图复查:窦性 心律,偶发早搏。效不更方,守原方继进12 剂,诸症均消,心电图复 查正常,病告全愈。此后曾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无异常,感觉尚好, 未见复发王常勇.补中益气汤治验二则 .黑龙江中医药,19

14、88,(1): 45。史【按语】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劳 伤心脾,导致脾气亏虚,中气不足,心失所养。中医学认为:“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主中焦之气.”,“脾胃既虚,四脏俱无生气。”医 学入门亦云:“脾气壮则混消磨水谷以养五脏”。采用“补中益气” 之法旨在培补脾土,增加水谷精微生化之源以益气升阳,补虚定悸安 神。方用党参、黄芪为君药,益气补虚;炙甘草、白术、陈皮以益气 健脾,合主药以益气补中,脾胃强而气血生化有源,气血足则心得养, 故虽未治心病,而心病自愈耳。当归以养血,佐以升麻、柴胡协助主 药升提阳气,加五味子以养心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心,定悸安神 之功,故获佳效。7.

15、嗳气 【案例】某男,37岁,干部。主诉:嗳气,伴脘腹闷胀3 月余, 曾经某院门诊及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嗳气时作, 脘腹闷胀不舒,倦怠不思饮食,面色苍白无华,头晕,少气懒言,大 便稍稀,小便如常。舌淡红,苔白,脉弦缓。辨证为湿浊中阻,先后 投以苍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效果不明显。继而又以脾胃虚弱、胃气 上逆论治,而投旋覆代赭汤 3 剂,药后脘闷更甚,嗳气不减,头晕有 加。故细推病机,认为其倦怠不食、面色苍白、头晕少气懒言,均属 脾虚中气不足之象;嗳气时作,脘腹闷胀是由于清阳不升、浊邪中阻 所致。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党参、薏苡仁各20g , 当归15g,白术10g,

16、升麻、柴胡、白豆蔻各6g,炙甘草5g。药后 奏效,共服 4 剂而愈黄天新.补中益气汤治验二则 .云南中医杂志, 1993,(6):51。【按语】嗳气一症,一般均认为由胃气上逆引起,通常治法为和 胃降逆。而此案屡治不效,后用益气升提而痊愈,故凡临证不能囿于 陈见,必须审证求因,知常达变。脾胃位处中焦,为升降之枢,只有 清阳上升才能使浊阴下降。脾胃虚弱,清浊相干,郁结于中,气不畅达,故脘闷腹胀;浊气上逆,故胀消嗳止。8. 呕吐【案例】某女,33岁。近周来常于食后脘腹胀满,约12小时后 即恶心呕吐,吐出不化宿食及清水,吐尽始觉舒适,屡进中西药乏效, 伴大便溏少,神疲乏力,面色皖白,少气懒言,四肢酸软,饮食无味, 脉虚弱无力。胃镜示:十二指肠郁滞征。证属脾胃气虚,治以益气升 阳,调补脾胃。予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芪15g,党参、当归、白术 各10g,升麻、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