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95044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平学区教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学科:语文 授课班级:四年级 主备教师姓名:李金凡章节名称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计划学时两课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

2、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解疑。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习积累词语、句子的方法。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要指

3、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准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具学具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一、复

4、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5、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1)仔细阅读这部分。(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

6、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1)朗读课文,(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他学生的

7、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1、学习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

8、衔接起来的)。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五、布置作业。1、继续朗读课文,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教学评价与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教学反思- 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