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93225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1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一、教学办法要稳中求变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1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良,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把戏,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示例每天的预习,需要有一定的办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示例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氛围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发明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慧指数绝

3、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1个施展自己的平台。示例: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构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有的说,他后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后来遇到了1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1个美丽的公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的。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根本有1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示例

4、: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1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比照的办法,但是比照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高兴,营造高兴语文的气氛。示例?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口技那么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高兴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那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

5、,然后自己选出最正确伙伴来展示给同学们。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鼓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伎俩。比方,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爸爸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爸爸,想想爸爸给自己的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

6、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局部,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察看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的课程而

7、变得过分的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活力。尤其是现在的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师们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过多的把经历放在1个1个生字的记忆,要求学生1个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的文章,了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定古人的知识的广博,也不否定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辉煌的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1种人文的积累,而不是文字的积累。古人的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的开展现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

8、则10分左右的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的考试来说,总是不能无视的,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的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顶峰。优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忆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缺乏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反思如下:一、课堂上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有客观公道的评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发明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气氛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沛的发挥。我也常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常

9、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这个时候为了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往往对这些答案全盘肯定,统一说个好,造成皆大欢喜的局面。反思:(一)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吗这些答案就不存在问题了吗指出缺乏,就一定伤学生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局部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局部学生如此,则,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笼统的评判反应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二)在爱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

10、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所以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客观公道的评判。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缺乏。确实,在作出客观公道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激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缺乏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二、语文课应该姓“语,应该注重品词析句,应该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本身包含的知识丰盛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课程规范一声令下:“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于是在我的教学下,

11、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成了科学课、成了社会课,语文课变了味,不再姓“语了。语文课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而我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反思:(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二)语文课重在品词析句,这是语文课语文味的来源。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

12、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高低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根本功。(三)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丢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叙述。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叙述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才能品尝到语文课的醇美味道!我想在这纷繁的教改大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这才是每一位新世纪人类灵魂项目师应有的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