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922557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实力。2领悟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3培育和提高文学鉴赏实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三、情感看法及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感情色调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重点、难点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特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爱好爱好、文化品位。作者究竟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

2、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活动诵读、鉴赏思索、探讨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自然风物的客观色调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调是如何奇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丰收,色调绚丽,喜悦热情)今日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依据文意的须要来夹带介绍)

3、郁达夫(18961945)现代闻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建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斗争爆发后,主动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隐私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爽,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调。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xxx白色恐怖的威逼等缘由,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三、范读、感知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四、诵

4、读、感悟(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老师比较阅读,为什么老师和学生读的有差别?因为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分。)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深厚,意味隽永,文辞美丽,诵读宜慢不宜快,仔细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干脆抒怀部分时更要仔细感受作者的心愿、情怀。要留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殊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覆盖全文,更要仔细领悟,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再让学生诵读、感悟。“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厚。

5、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憧憬、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愁闷、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尝”夹杂着一些苦涩。五、理清结构,把握思路。让学生发言,探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憧憬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争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纳并列结构,依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早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争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绽开,酣畅淋

6、漓。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憧憬1总起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意早晨所见、牵牛花槐树落蕊故 记叙 秋蝉残声 前都 2分写 秋雨话秋凉 后的 枣树奇景 呼秋 争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 应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厚、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3总写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六、布置作业诵读课文,深切感悟。其次课时教学过程一、美读引导学生朗读,力求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可用多种形式。二、鉴赏1情景交融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谈理解、感悟,老师点拨。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7、我之色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覆盖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覆盖了一层主观感情色调。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作者将苦涩的“品尝”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美丽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好像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一般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视

8、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覆盖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调。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悠然,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愁闷而美丽的情怀,唯恐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

9、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定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异,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异。总之,本文情意深厚。以抒发内心感受入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本段主要分析“清”“静”“悲凉”,要慢,主要要用情感感染学生,读的每一句话都要深情,可以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成为自己对

10、文章独特的品读)牵牛花 蓝、白色疏落的衰草 忧虑 内主自客 槐树落蕊 悠然、落寞 孤 心观然观 极微小极松软 独 世色风色 秋蝉残唱 衰弱 彷徨 界彩物彩 秋雨秋风 灰沉沉、息列索落 感伤 的的 都市闹人 青布衫缓慢悠然枣树 叶落、西北风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本文干脆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例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特别的秋意。(采纳想象联想法让学生体会那份对家

11、乡由衷的爱和深情。)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特别细致,如“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然、满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酷爱故都之秋的情怀。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宁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沟通,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孤独的。

12、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未了。一层雨过,云慢慢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作者观景特别细致,也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特别开心。2对比手法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绽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特别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酷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3平民意识这里写

13、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好像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4文化氛围本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好像要创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争论,显出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5精彩语句让学生鉴赏自己喜爱的语句。文中有很多排比句,具有语言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抒情味很浓,表现作者很强的驾御语言的实力。诗歌的声韵和节奏

14、,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洪亮的音节,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穿,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x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调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画线句子可让学生仿写。(仿写句子穿插进行训练)这里最好总结一下, 和写作联系一下,会使得课有广度和深度。三、作业让学生在“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x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中选几个词语组成一个对偶句,要求有肯定意境。附:板书设计文眼 清 静 悲凉牵牛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