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蒹葭的评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913279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蒹葭的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蒹葭的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蒹葭的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蒹葭的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蒹葭的评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 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 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 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 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 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 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 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

2、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 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兼葭”是荻 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 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 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

3、人 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 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 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 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对于诗中的“所谓伊人”历来有不同看法。或认为那是一位高尚的隐士,定位是招隐诗; 或认为

4、是美丽的情人,定位是爱情诗。然而,沈泽宜注诗经新解一书上却又说:“在水 一方的伊人既可能是诗人的意中人,又可能是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象征。这首诗 寓物象象征与氛围象征于一身,具有永恒的多层象征的魅力。”我认为这种解读是开放的、 可取的。当然,这不等于说爱情诗就不会具有永恒的魅力,问题的复杂性似乎与此不无关系。 那么,这首诗具有永恒的魅力的秘密究竟何在?另一方面,“所谓伊人”究竟是什么,无论 诗中“从”者如何上下求索、历尽艰辛,其结果还是“从”而不得。那么,那“从”即求索 是否就此宣告终结?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首诗所“言”之“志”、所“缘”之“情”是什 么?对此,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中评析:“

5、这是一首怀人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执著 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袁行霈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写道:“在铺 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 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思是说, 这首诗无论“景语”还是“情语”,其所咏叹的是“从”(追寻)者对“所谓伊人” “从” 而不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我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追寻者追寻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追寻的结果并不重要,而是说更有 意义的是那追寻的过程本身。因为惟有把握住了这追寻的过程,才会真正把握到追寻的结果。所以,从这 个意义上说,强调了

6、过程也就包含了结果,而不是只要过程而不问结果。然而,追寻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神秘的待知,除了上帝谁能事先知道这一追寻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谁又能承诺那追寻的过程就一 定能够得到必然的结果?人类所面对的这个世界从不向人轻易泄露它的奥秘。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我们在 追寻什么或有没有追寻,以及我们的追寻过程。这也就足够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人类永恒的矛盾。 所以人们常说,理想是美妙的,而现实是无情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是人的宿命。我们正是在这矛盾的宿命中追寻(“从”)着的,而在“从”的过程中,必然遭遇挫折甚至 失败,所以“从”者是很容易成为“弃者”的。那些真正成

7、就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人生, 不在于它具体赢得了那些对于人来说是身外之物的东西,例如权力、财富、荣誉以及情爱等,而是在挫折 和失败中永不言弃,“从”而不止。而所谓芸芸众生之所以成为平庸之人,就是因为他们在挫折和失败中 放弃了这“从”或者甚至压根儿就在灵魂中不曾有过真正的“所谓伊人”,因而根本就没有遭遇过“从” 还是“弃”的矛盾,生命中作过一次认真的选择。当然,即使后来变得平庸的人,他们也许也曾有过追寻, 心目中也曾有过自己的“所谓伊人”,也曾这样那样地“从”过,但他们在“从”的艰难和挫折中,不仅 放弃了“从”,而且否定了“所谓伊人”的存在,放弃了生活的理想或信念本身。所以问题的关键,人生 的挑战,不只是心目中有无“所谓伊人”并能否勇敢地“从”,更在于“从”中遭遇挫折和失败甚至绝望 的时候,你对自己的命运和生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是“知其不可而不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里有一个值得沉思的悲剧精神的问题。人是可以被打败的,但是不可以被打倒的。在真正的追寻中,人 遭遇挫折和失败这是必然的。人应该有正视和直面它的勇气,因此而痛苦、惆怅,产生幻灭甚至绝望,也 是可以理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