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490693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 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 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 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 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 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2、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 分析法;系统分析法。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 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 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 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 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5.2.1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

3、对量 和人均拥有量)。其主要内容有: 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 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 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交通用地分析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各种交通用地类型所占的比重;道路 网的密度;路面等级结构

4、及分布等。水域分析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河流、湖泊、沟渠等各种水面所占比重;可 利用的水面面积;已经利用的水面面积;水域的分布特点等。未利用地分析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布位置;适宜开发利 用的方向、潜力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等。5.2.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由于土地评价的重点是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用途有争议的土地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的 评价,对已经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只分析土地单元在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上的水平高低 就可以。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便以认识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分析利用问题及调整结构。1、多样性分析一采

5、用吉布斯马丁公式计算,可以测算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程度2、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比例为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面积比,反映区域农业所 处地位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3、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比例为已利用土地面积与未利用土地面积之比,反映区域 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4、农、林、牧用地比例及内部结构为农、林、牧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及它们之间 的比值,反映区域农业多种经营的程度。5、水域在土地中的比例及水域内部结构为水域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以及各种水体面积 的相互比例,反映区域内水域土地利用状况及水域开发利用潜力。6、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为区域内各种建设用地的数量及相互比例,反映区域内第二、三 产业发

6、展水平。7、土地利用结构与当前自然条件、土地类型比较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如平原 区以耕地为主,丘陵区以耕、园、林地为主,山地以林牧地为主。8、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产值结构、农村劳力结构比较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原 因和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9、土地质量结构分析为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高产、中产和低产地进行区分,反映土 地利用的潜力。5.2.3 土地利用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布局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它反映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该区域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与利用改造情况。1、分析土地利用的水平区域差异 根据区域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分析土地利用的水平分异规律。2

7、、联系地貌类型分析土地利用差异 不同地貌类型既控制着非地带性的水平区域差异(造成山区和平原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向、 效益和结构);又产生明显的垂直分异。如从山脚到山顶有耕地、园地、林地的分异。3、联系城市影响分析土地利用布局差异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而农业土地利用具有接近城市程度而变 化的趋势。4、分析土地利用布局形态的多样性 因为受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也具有相应的区位, 形成有一定规律的组合形式。5.3 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土地利用趋势: 向广度扩展,即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

8、地利用率; 向深度挖潜,即增加劳动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土地产出率。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概念: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 比例。衡量指标:土地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非农业土地利用率、垦殖率和复种指数等。1)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 100% 它反映土地总的利用程度。如我国土地平均利用率为77.6%,东部地区 90%以上。2)土地农业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 100%它反映土地中农业用地利用的程度。如我国农业用地利用率平均为 70.6%,多数在 70%以上,说明农业用地是我国

9、土地利用 的主体。3)土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它反映了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如我国土地垦殖率为14.2%,平原地区 40%以上。 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它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如我国江南地区达185250%,华北地区为120150%,青藏、新疆低于100%。4)林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率=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x 100%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x 100% 它们反映了区域林业用地利用程度。5)建设用地率和交通用地率 建设用地率用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表示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用地面

10、积x 100%,与平均建筑层数成反比; 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x 100%,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性。 如在1万m2的土地上有4000m2的建筑总面积,则容积率为0.4。容积率越大,土地利 用程度越高,单位地价越高。交通用地率=交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 100% 它反映了区域交通通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6)牧地利用率和草场载畜量牧地利用率=可利用的草场面积/天然草场面积x 100% 它反映了区域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牧地利用程度。草场载畜量指在一定的放牧季节内,在牲畜生长良好情况下,一定面积的草场所能 饲养的做多牲畜数。2、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含义: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是指人们为了提高

11、土地收益而在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密集程度。 影响因素:单位面积上劳力、资金、技术和物资等因素。主要评价指标有:单位面积土地施肥量;单位面积土地用电量;单位面积农机拥有量;机耕面积占农田的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例。3、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评价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的指标主要有:1)土地生产率指土地在现有利用水平下的生产能力。计算公式=产量(产值)/土地面 积 表示方法:以一定生产周期中(一年或多年)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实物型)或产值(价值 型)表示。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如光、热、水、土、气等); 土地集约化水平(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社会技术经济因素(如耕作、轮作制度,施肥、灌溉制度,土地

12、利用方式,经营管理水平等)。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途径有: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 发挥土地类型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 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土地生产率的体现: 可以反映地区产量水平。如我国东部地区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为:长江中下游、东南 沿海华北平原、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可以反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利用程度。如根据地区土地生产率可以将耕地(园地、林 地、牧地等)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三个类型。2)经济密度 含义:指单位面积上社会经济效益的水平,以每平方公里

13、土地的产值表示。3)各类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效益比较城镇工矿用地单位面积产值最高,为农用地的100 多倍。农用地中淡水养殖的亩产值最 高,其次是耕地和园地,而林地和牧草地的经济效益较低。5.4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含义: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 了环境条件。主要的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1、水土流失面积指数=水土流失面积土地总面积;2、土地沙化面积指数=土地沙化面积/土地总面积;3、土地盐碱化面积指数=土地盐碱化面积/土地总面积;4、土壤有机质和N、P、K含量;5、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污染物实测浓度/污染物评价标准;6、受灾面积比率=受灾面积/土地总面

14、积;7、中、低产田比率=中、低产田面积/土地总面积;8、耕地灌溉率=可灌溉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9、热量利用率=一年内农作物生育期间所需积温/当地全年积温;10、林木覆盖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面积+零星树折合面积)/土地总面积。5.5 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就是总结土地利用特点,揭示土地利用的基本趋势和存在问题,据 此对土地质量做出科学评定,提出相应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1、土地利用现状特点1)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通过对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动态变化,开发利用程度、 效益,人地关系,生态条件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同时与其他地区对照比较,概括出该地区土 地利用现状特点。2

15、)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特点与农业用地不同,它是第二、三产业 高度密集,人口和各种物质设施高度集聚,物质流、能量流、商品流、信息流、人流等高度 集散的地区。2、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土地利用问题指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与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等 因素之间的矛盾。1)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地区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否合 理,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科学,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的发挥是否有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整治、保护措施是否持续等。2)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市是人口、经济等高度密集的地区,土地利用问题主要 表现为城市化引起的城市膨胀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等。5.6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特点1、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土地总面积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1770万km2)和 加拿大( 997万 km2 ),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中,农业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之和占 66.6%,其中牧草地占 28%,林地占 23.9%,耕地占13.7%,园地占 1%;未利用地比重大,但多为难开发利 用的沙漠、荒漠、裸岩等。2、中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区划)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