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903615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写作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写作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写作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作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评估人才、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下的一项重要的参照指标就是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創造者在創造动机和創造意识的支配下,运用一切可知信息,通过創造性思维和創造方法产生出新的能力,它主要是創造性思维和創造性想象所组成,是人的最高级最宝贵的能力。 写作的創造能力被表达为“有創新”。在评分细则中又被解为若干条。就是在立意、选材、构思、表现方法上有新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选材的角度与众不同,表现的中心有独到的见解,布局谋篇超出陈旧的框架。那么,培养創造能力,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立意要新颖 新颖就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創出新意,一般可从这几方面努力: 1.逆向

2、思维立意。逆向意味着一反常态,反向思考和推理,容易出奇制胜。尤其近几年话题作文满天下,在对话题的供料吃透以后能逆向思维,见人之未见,自然新颖时致。针对“11=。”的话题,有人写“11=”,即創新加实践等于成功。有人写“1+”,即勇于探索,大胆創新,能有无限辉煌的人生。我则写“112”,无论工作和学习,刻板的方法,陈旧的思维,很少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换向思维立意。即变换思维角度,调整新的方向,转换了思路。采用此法,能跳出陈旧的框架,既有吸引力,又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之效。别人说抓住机遇,我写呼唤机遇、为自己創造机遇。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用计,让一般人难以揣摩。 3.多向思维立意。针对一个材料、话

3、题或一个标题,发散思维,展开联想,然后再把各个角度、各个方向的思维进行组合,产生广度和深度。众人熟悉的陶行知的創造宣言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中用了五段:“有人说”显然就是发散思维的效果,达到了全面而又透彻的预期目标。 二、选材要新 选材新能使同样思路同一立意的作文产生亮点,在读者短暂的视觉停留中精神为之一振。材料的新鲜一般表现在: 1.有时代感的典型材料。不少学生作文用科学家就是牛顿、爱迪生、华罗庚、钱学森,文学家就是鲁迅、曹雪芹,党的好干部就是焦裕禄、孔繁森等,甚至初中写到高中就那么几个例子。每天的新闻都有新事件,每年“感动中国”都有一批人,每年文学都在评奖,这些在文章中不时更新,定能收到新鲜

4、之效。 2.巧翻旧料。即对自己特别熟悉的材料进行加工,挖掘新意,变幻一下角度,产生的奇效常难以预料。众人熟知的202年赤兔之死、2005年满分作文晶莹雪。寂寞林不就如此吗。 三、构思的新巧 构思的新巧主要表现在故事性文章引人入胜,以巧取胜,不落窠臼。这方面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的项链最是经典。新奇却又合理的想像,在出奇制胜之时又觉自然可信,能充分显示独到的思维设计。又如聊斋中的所有故事,将狐仙鬼怪作为主角,却赋予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标准,读来有“荒诞”却无“不经”,实乃奇思妙想,高考佳作患者吴诚信的就医报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值得学习借鉴。以上文章细细想来,其共同特征是新主角、奇经历、误会

5、悬念叠生、巧合抑扬无不精心设计,这样才收到了奇效的。 四、语言运用的創新 语言的創新是建立在规范准确鲜明简洁的基础上,可表现出华美,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雅之气,或大量引用诗词佳句、名人名言;或极力多角度描摹或议论,豪情万丈,有时各种修辞排比、对偶、比喻、拟人绘声摹声等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叹赏不已。也可表现出淡雅,如鲁迅在祝福讲述祥林嫂的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然而却是出水芙蓉,淡而有味,淡而可人,体现生活耐人寻味的本来面目。 写作中的創新可体现如任何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創新能力和学生自我的培养都是有途径可循的。当然,創新首先是思维的改变,有新的理念,才有新的手段。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新”虽然打破了“旧”,但却不是打破写作规律认识规律、技能掌握规律、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等等,万不可将积累总结借鉴运用这些基本性的东西抛弃掉。 第 3 页 共 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