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反思教学讲座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9008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诗歌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反思教学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谈诗歌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反思教学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谈诗歌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反思教学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谈诗歌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反思教学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诗歌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反思教学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诗歌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反思教学讲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诗歌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五常二中 田玉彬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例把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怀念他;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人民痛恨他。例把老人与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说明下文之“保守”与“进取”的道理。衬托则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

2、叶扶持。”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他事物的表现手法。按照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的关系,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类。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从上述两种修辞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中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被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但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另外,有些试题似乎并没有有意分辨这两个概念,有的试题甚至将这

3、两个概念并提,这更加模糊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认识。如唐朝诗人裴粼裴给事宅白牡丹: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根据这首诗命题人设计了这么一道题目:“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写白牡丹,不作褒贬,却有寓意。作者的寓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并拟出了如下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与紫牡丹的对比来写白牡丹,前两句从侧面渲染紫牡丹的富贵与人们争赏的热闹场面,与第三句写白牡丹在空园中承着明月和冷露盛开而无人观看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寄托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欣赏的人生感叹。”仔细分析命题人所给的参考答案就会发现其前后似乎是存在着矛盾的。答案前部分指出诗

4、歌运用了对比手法,而后部分则明确指出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的赞美与同情。按答案所揭示的诗歌主旨分析,则诗中写紫牡丹就应理解为是对白牡丹的衬托,从侧面烘托白牡丹的虽怀才不遇却依然保持高洁品格,表达对白牡丹的赞美与同情。那么,题干“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的说法则可能是有误的,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衬托手法,或者说对照只是其手段,而达到对主体的衬托则是其目的。而如果一定要将其表现手法定为对比的话,那么诗歌主旨就似乎不应该是这样,但这似乎并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参看唐诗鉴赏辞典P941) 其实,分辨对比与衬托这两种修辞,关键在于判定对应的双方是否存在主次之分。如果有主次之分,刻画一方目的是为了突出另一方的话

5、,则应将其判定为衬托手法。如果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通过对比的双方共同来表现一个中心,则应判定为对比手法。白居易轻肥一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又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从总体上看,诗人对这位将军形象的刻画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风劲角弓鸣”,“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等诗句描写了这位将军狩猎时动作迅捷、技艺高超,“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则刻划了将军狩猎

6、后的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应该说,诗歌刻画的将军形象其两个侧面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两部分前后呼应,相互映衬,从而全面展现了一个意气风发,英姿飒爽,动时若脱兔,静处如处子的将军的丰满形象,其中也寄托着诗人的豪情壮志,生动地传达出了盛唐之时代气象来。 而衬托手法则如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写到: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彻夜不熄的鱼形和龙形灯,街道热闹非凡;戴着“蛾儿”“雪柳”“黄金镂”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这首词就是运用了衬托手法,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但这两个画面主次地位却很分明,前面的画面实际上只是为后面“那人”的出现提供背景,作品的主题则完全是寄托在“那人”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