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88843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脊索动物门一.名词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且不分节,位于 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2脊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是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加 厚下陷卷曲所形成,脊椎动物的背神经管的前后分别分化为脑和脊髓。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4被囊:是体壁分泌被囊素形成的,其化学成分近似于植物的纤维素,仅见于尾索 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5.逆行变态:由于幼体与成体的生活方式决然不同,幼体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失去一 些重要构造,而成为形体简单的成体。6原索动物:

2、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总称为 原索动物。二简答1.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答:相同点:都有三胚层后口 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分节现象。不同点:脊椎动 物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如有尾,总位于肛门后方;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 循环系统为闭管式。2.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答:(1)由于头部的出现,脊椎动物又称有头类。(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 身体的有力支柱。(3)原生水生动物用鳃呼吸,陆生脊椎动物及次生水生种类只 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用肺呼吸。(4)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主动摄食提 高了营养代谢能力(圆口纲除外)。(5)出现成对附肢,即水生动物的偶鳍和

3、陆 生动物的附肢(圆口纲除外)。(6)循环系统完善(7)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肾 管,提高了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第二章圆口纲一.名词1. 口漏斗:东北七鳃鳗头部腹面圆形的一种吸盘式的构造2. 鳃囊:圆口类在鳃裂中间扩张而成为鳃囊。呼吸管两侧有内鳃孔7个,每个内 鳃孔通入一个球形的鳃囊,囊的背、腹及侧壁都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其上有 丰富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二圆口纲的主要特征。答:1.无上下颌-无颌类2无成对的附肢,无偶鳍,有奇鳍3头顶部具有 单一外鼻孔,位于头顶中线处-单鼻类4.独特的鳃呼吸器官,囊鳃呼吸-囊鳃 类5.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第三章鱼纲一.名词1. 侧线:鱼类身体两侧由皮

4、肤的许多感觉囊排列而成的特殊的感受器官,能感知 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2初生颌:软骨鱼(鲨鱼)咽颅由7对软骨弓组成。第一对为颌弓,形成上下颌, 由一对位于上方的腭方软骨和一对位于下方的麦氏软骨组成,是脊椎动物最早出 现的原始颌。3次生颌:硬骨鱼类第一对颌弓的下颌被齿骨和隅骨取代,构成新的次生颌。4.咽喉齿:牙齿形状多样,硬骨鱼的第5对鳃弓特化为一对下咽骨,不长鳃而长 齿,称为咽喉齿。5肝胰脏:鲤科鱼类的肝呈弥散状分布在肠管之间的肠系膜上,胰也呈弥散状, 混杂于肝中,称肝胰脏。6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发达,是由三角骨,舟状骨,间插骨连接而成,能感受 到声波及气体压力加压的变化,并引起与之相应的行

5、为。7性逆转:黄鳝等从胚胎到成体都是卵巢,当卵巢内卵成熟产完后,卵巢逐渐转 化为精巢,发育成精子,这种现象为性逆转。8适应辐射:分类地位相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经长期演变, 终于在形态结构上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为适应辐射。二.简答1颌出现的意义。答:颌的出现实脊椎动物发展史上及其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1)有利于动 物主动捕食,增加获取食物的机会。(2)用牙齿撕咬和磨碎食物,拓宽了取食范 围。(3)颌除取食外可以作为攻击,防御,营巢,求偶,钻洞,呼吸,进水的工 具。(4)促进运动器官,感官和其他相关器官系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动物体制 结构的进化。2. 鱼类水生生活的适应特

6、征。答:(1)纺锤体型 减少阻力和涡流 (2)体表覆粘液 减少了水摩擦力 (3)以鳃呼吸水中特有的呼吸器官 (4)以鳍运动出现了偶鳍,运动 更迅速,为陆生动物成对的附肢奠定了基础(5)单循环足以供应氧气(6) 用侧线感应环境(7)无唾液腺(8)肾脏除泌尿外,还起体内水分调节作用, 淡水鱼肾不断排出浓度低几乎清水的尿液,海水硬骨鱼鳃上有泌盐细胞,分泌过 多的盐分,海水软骨鱼尿液中有2%左右的尿素,不至于失水过多。3什么叫洄游?有哪几种类型?意义是什么?答:洄游是有些鱼类在其一生的生命运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 的迁徙运动。类型: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意义:洄游是鱼类生活周 期中

7、不可缺少的环节,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 类维持生存和种类繁衍的适应行为,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4.软骨鱼系硬骨鱼系骨骼为软骨骨骼为硬骨楯鳞骨鳞,部分硬鳞或无鳞口位于腹面,肠中有螺旋瓣口位于头前端,多数种类肠中无螺旋 瓣,有幽门盲囊鳃隔发达,鳃裂一般5对鳃隔退化,有鳃盖无鳔(快速运动肉食性动物)有鳔体内受精,雄性有鳍脚多体外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卵生歪尾正尾第四章两栖纲一.名词1精尿管:雄性的肾脏前端由肾小管和精巢伸出的精细管相通,并借输尿管运送 精子,故输尿管兼有输尿和输精两种功能。2毕德器:蟾蜍与南美短头蟾属的一些种类,雄性的生殖腺有一黄褐色圆形结构, 称

8、为毕德器,相当于残余的卵巢。3泄殖腔膀胱:蛙蟾类的膀胱是泄殖腔于腹面突出而形成的暂时储存尿液的器 官。4脂肪体:位于生殖腺前方的具有为繁殖期间供生殖细胞营养的一种黄色物质。 5五趾型附肢:陆地动物为能驱动躯体在地面上行动,要求具有强有力的附肢以 及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支撑,这种类型的运动器官称为五趾型附肢。6休眠:某些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的状态。7固胸型肩带:左右两侧的上鸟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固着在一起。8弧胸型肩带:左右两侧的上鸟喙骨在腹中线处均为弧形,并彼此重叠(蟾蜍)。 二简答1.结合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的主要矛盾。答:(1)在

9、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3)防治体内 水分蒸发。(4)在陆地繁殖。(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条件。(6) 适应于陆上的器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2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及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初步适应:(1)五趾型附肢支持身体,完成运动(2)鼻孔与口腔相 通(内鼻孔),有鼻瓣,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囊状的肺(3)适应陆生的神经器 官(4)皮肤有轻微角质化不完善性:(1)水中繁殖,幼体经变态发育为成体(2)变温(3)皮肤裸露, 湿润,富有粘性3说明两栖纲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答: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蚓螈型的种类 外观很像蚯蚓

10、,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以屈曲身体的方式蜿蜒前进,营 隐蔽的穴居生活代表动物有蚓螈和鱼螈等。鲵螈型的种类四肢短小,尾甚发 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营水生生活,匍匐爬行时四肢:身体及尾的动作基本 上与鱼的游泳姿势相同,代表动物有各种蝾螈和鲵类。蛙蟾型的体形短宽, 四肢强健,无尾,是适于陆栖爬行和跳跃生活的特化分支,也是两栖动物 中发展最繁盛和种类最多的类群,代表动物为各种蛙类和蟾蜍。两栖动物的身体 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头形扁平而略尖,游泳时可减少阻力,便于破 水前进。口裂宽阔,颌缘是否有齿视种类不同而异;吻端两侧有外鼻孔一对,具 鼻瓣,可随意开闭控制气体吸人和呼出,外鼻孔经鼻腔以内鼻孔

11、开口于口腔前部。 大多数陆栖种类的眼大而突出,具活动性眼睑,下眼睑连有半透明的瞬膜(有些 鲨鱼已有瞬膜),当蛙、蟾等潜水时,瞬膜会自动上移遮蔽和保护眼球。蛙 蟾类的眼后常有一圆形的鼓膜,覆盖在中耳或称鼓室外壁,内接耳柱骨,能传导 声波至内耳产生听觉;中耳还以耳咽管与咽腔连通。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 内声囊或外声囊。3两栖纲各目的特征,并能了解正常的代表动物的分类。答:(一)蚓螈目身体细长,形似蚯蚓,四肢及带骨均退化,无尾或尾极短, 是营钻土穴居生活的类型。全身裸露,体表有皮肤褶皱形成的数百条覆瓦状环褶, 环褶内有次级环褶及围绕体轴呈环状排列的骨质圆鳞(水生种类无鳞)。头骨上的 膜性硬骨数目多

12、;无荐椎;椎体为双凹型;具长肋骨,但无胸骨;左、右心房间 的隔膜发育不完全,动脉圆锥内无纵瓣。眼小,大多隐于透明的皮下成眼点状; 耳无鼓膜;听神经退化;鼻眼间近颌缘的凹槽内有一能伸缩自如的触突。雄性的 泄殖腔能翻出体外,用作交配。自如的触突。雄性的泄殖腔能翻出体外,用作交配。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雌体常抱卵孵化,以皮肤表面的粘液保护卵免致干燥。 代表版纳鱼螈。(二)蝾螈目形似蜥蝎,四肢细弱,少数种类仅有前肢(鳗螈),终生有发达 的尾,尾褶较厚实。皮肤光滑无鳞,表皮角质层薄并定期蜕皮。眼小或隐于 皮下(洞螈),水栖种类常缺乏活动性眼睑(大鲵、北美洲的虎螈和泥螈等);无 鼓室和鼓膜;少数种类有

13、一对耳旁腺;舌圆或椭圆形,舌端不完全游离,不能外 翻摄食;两颌周缘有细齿;有犁骨齿。构成头骨的骨块少,颅侧因无颧骨和方轭 骨而边缘不完整。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高等种类则为后凹型;肋骨、胸 骨和带骨大多为软骨质;有分离的桡骨、尺骨及尾椎骨。雄性无交配器,体 夕卜或体内受精。绝大多数为卵生,少数卵胎生。幼体水栖,有3对羽状外鳃,尾 褶较发达;23龄时进行变态,但变态不明显,通常以外鳃消失、鳃裂封闭和 颈褶形成作为变态结束的标志。(三)蛙形目体形短宽,四肢强健,适于跳跃和游泳。成体无尾,皮肤裸露, 内含丰富的粘液腺,有些种类在不同部位形成毒腺、腺褶、疣粒等。有 活动性眼睑和瞬膜;多数种类具鼓膜。

14、头骨藉方轭骨与上颌骨连接而边缘完整, 额骨与顶骨愈合成额顶骨。椎体有前凹型、后凹型、变凹型,或参差型等不同类 型;荐椎后的椎骨合成尾杆骨;一般不具肋骨,胸骨发达。肩带弧胸型或固胸型。 桡骨和尺骨、胫骨和腓骨分别愈合成桡尺骨及胫腓骨。变态明显,成体用肺呼吸,营水陆两栖 生活。代表雨蛙。第五章爬行纲一.名词1胸廓:原始四足动物从颈椎到荐椎均着生肋骨,在进化过程中肋骨逐渐向胸部 集中并构成胸廓。2羊膜:在胚胎发育形成原肠后,胚胎周围的表层胚膜向下二个方向发生褶皱, 这种褶皱不断扩大,向上 的皱褶从底部包上去,最后两侧边缘打通,内层包 住胚胎,为羊膜3颞窝:是爬行纲重要特征之一。头骨两侧,眼睑后方的一

15、个或两个小洞,是咬 肌的附着部位,是爬行类分类的重要依据。4次生腭: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及颚骨的突起构成,解决了呼吸和消化的矛 盾。5.颊窝:蛇类中蝮亚科鼻孔与眼睛之间的陷窝,具有感知环境温度微小变化的 热能感受器,即红外感受器。6端生齿:爬行纲动物中低等种类着生在颌骨顶面 的齿,如蛇。7异型齿:哺乳类的前颌骨,颌骨,及下颌骨与某些爬行类一样着生有槽齿,但 齿型有分化现象,称为异型齿。二简答1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主要特征:爬行动物产的羊膜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而缺乏适于水中发 育的内胶膜和 外胶膜,包裹在卵外的有输卵管壁所分泌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壳 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 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 进行气体代谢。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 供给营养物质。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 皱褶一一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 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羽膜,两者之 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 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