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8672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转载作者:吴格 报告中会涉及到这么几个人,我把他们分成甲、乙、丙三 个部分。首先将陈寅恪先生做一下介绍: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 做传统学问的人都将它作为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叫做“知人 论世”,你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反过 来,要了解一个时代又可通过那个时代所生活人的活动和 经历来判断。我们对陈寅格先生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有 着大师的称誉、有着教授之教授的称誉、有着三百年来中 国学术界最渊博、最有创造性的学者这样一些美誉的大学 者,我要对他的身世作一介绍。第二,因为是谈柳如是别传,也就是陈先生晚年在双目 失明的情况下,花了前后大约九到十年的时间,用

2、常人难 以想象的艰辛完成了这部数十万字、对三百年前知名度不 太高的、并不为人所重视的一个青楼女子的生平介绍,这 样一部著作本身也引起我们这些后人的浓厚兴趣。那么柳 如是究竟是何许人也,是我也是大家所感兴趣的。第三就是柳如是生平、柳如是别传中还有到一位主角 就是钱谦益,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是 “文学家”,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大宗伯、少宗伯。钱谦益,别 号牧斋,尊重他的人称之牧翁。而钱谦益也颇为不幸,他 有着少年才子、中年文士的美誉,晚年又被推为文坛领 袖,这样的地位、这样的尊崇,而在他身后百年左右,就 被清朝乾隆帝重新评价,用现代的术语说:“重新评价”就是 被完全推翻。陈寅恪先生作柳

3、如是别传,距钱、柳生活 的时代已有三百多年,他对钱、柳身世及明末清初的历史 做如何的评价呢?我们下面将谈到。甲、关于陈寅恪对陈寅恪先生,我个人的看法,他是一位奇人,非常 奇特的人,不仅是他的个性奇特、命运奇特,而且他所出 生的家庭,他的父祖两辈及他个人所经历的,正是中国进 入近代以来多灾多难的,外侮凭人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经 受了许多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的战争及近五十年来种种 的社会变动。当然,陈先生并没有活到二十世纪末,他是 一九六八年过世的,他的身世就非常之奇特。清代后期, 满清统治到了内外交困、矛盾重重的地步,在统治阶级内 部出现了维新派,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管辖的地区和部门推 行新政。在一八

4、六。年以后,我们的东邻日本,一个一直 以大陆文化为母文化的岛国,历代的中国人不无所谓大汉 族主义,我们是有些自大的因素,他们与我们是同父同 种,我们是母文化,日本是我们的子文化。他们从我们这 里学了文化,学了衣冠。许多人讲,到了日本看到的招 牌,看到的服饰,看到的习俗,还不是今天的中国,是中 国大唐、唐宋时代的服装和语言,有些人会觉得非常光 荣。日本到了近代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影响,西方的殖民 主义者要开拓的市场,最初通过精神方面的传教,再有就 是通过枪炮、兵舰的。它也是挨了打的,但它较早地破除 了锁国的政策、打开了国门。在我们明代的后期大概相仿 的十六、十七世纪以后,逐步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5、包 括管理制度。尤其重大的是一八六二年的“明治维新”,举国 由天皇下令进行改革,非常见成效,从一八六O年到一八 八O年、一八九O年已是出成效。对于中国来讲,清代统治阶级内部,像曾国藩、左宗 棠、李鸿章这些湘西、淮西的领袖,在镇压了太平天国、 捻军以后,手中握有重权,他们也在新管辖的湖广地区、 京津地区、上海地区、福建地区、广东地区先后开办了洋 学堂、机器制造局,造船、造枪炮,引进外资造铁路、开 煤矿、铁矿,也在逐步向所谓的工业国家、工业革命发 展,但因我们的改革不彻底,统治集团挨了洋枪洋炮的 打,就觉得要“师夷之长技”,但许多场合还是以“国朝天威” 自居。我们是中国,天下之中、要八方来朝,把西

6、方人称 为“夷人”、“鬼子”,这样一种盲目的自大,我们把东洋人、 近邻的日本人从来都看得比我们低一些、弱一些。可是到 了一八九四年我们有了一个教训,日本的改革显示出了国 力,甲午海战中,李鸿章经营了二十年的北洋水师,全军 覆没。在大连讲北洋水师的覆没,我想关心本土历史,关 心近代史的人们都会知道,山东的北洋水师的总部刘公岛 失守后,我们的旅顺口也相继失守,日本人登陆进攻,军 队向北京进逼,逼得李鸿章担任全权谈判大臣,在日本非 常羞辱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我们落后必然挨 打。这些形势的介绍后,我们要回到陈氏祖孙身上。陈寅 恪的祖父叫陈宝箴,他在清代的维新运动中,担任湖南巡 抚,相当于现在的

7、湖南省长的职务。当时的两湖地区(湖 北、湖南)是中国的腹地,同时也是最先开展新政的地 区。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他自己和别人的回忆中都谈到 他是大施新政,大启民智。具体做法就是兴办矿业局、机 器局、银元局,开实务学堂,办乡学报。稍后戊戌变法中 出名的两位是康、梁,其中梁启超是位口才极好的政治 家,也被陈宝箴请到湖南主持实务学堂,这新学堂培养出 来的许多学生成为辛亥革命及稍晚的国共两党中早期人 才,这与湖南的风气先开、办报、办学堂的启蒙活动不无 关系。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一八九八年发生 所谓“戊戌政变”,朝廷中的激进派与在野的许多知识分子汇 合成一股改革的力量,强迫慈禧交出政权,让其子光

8、绪帝 归政,希望通过维新派对年轻的有改革意图的光绪帝的影 响,来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改革措 施,可是这个政变前后只有数十天就流产了,后果就是大 批有维新倾向或参与政变的人士受到了镇压,著名的康、 梁逃往海外,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弟等六位被 斩首。陈宝箴在湖南主持改革,在光绪帝亲政时间他曾上 过奏折,推荐了湖南本地及全国范围内三十多个改革人 才,这些人大都被慈禧扭转政局后列上了驱逐的、砍头 的、永不录用的名单。陈宝箴和他儿子陈三立也都在严谴 之例,也就是不杀你,但立即撤去职务,回到原籍,而且 永不再用。政变挫败后,陈宝箴和陈三立回到了原籍南 昌。陈寅恪先生是第三代,生于一

9、八九O年,他在四岁时 正赶上祖母过世,全家扶着棺木,坐着船从湖南回到长 沙。祖父回到长沙后,在效外西山的一所房子里,虽是退 休了,但是在自己湖南任上做得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还是有 自己的看法,但因为当时政治上一片萧杀之气,只能与自 己的儿子相对叹气:没有抓住时机,操之过急等等。但西 太后并没就此放过他,现在也未经证实,所谓一八九O年 陈宝箴的故事有一种说法就是西太后又派了太监从北京直 接跑到南昌,进了陈家宅院,在内室宣读太后密诏,其内 容就是要取他的性命。也就是要他体面地死,对外只说是 生病死了,实际是要他自尽,而且非常残忍,据记载人自 杀后要取他的喉尖,即取一块喉骨回京覆命,这事一直为 陈家所忌

10、讳。但对陈寅恪来讲,祖父与父亲都是极有才 干,在当时的官吏和知识分子中极有影响的干吏、学者、 才子,一下子从政治的上层落到民间,对他的幼年当然是 刺激很大。他父亲陈三立也是举人进士出身,而且也有礼 部主事的职务,但未到任,而是在湖南辅佐父亲推行新 政,清末有“十大公子”之称,湖南就有好几位,包括谭嗣 同、陈三立、吴保初,都是当时学问好、思想先进,两者 兼容的人才。陈宝箴被贬并过世后,到了宣统年间,朝廷 有启用陈三立之意,但他不愿出来,民国政府也曾愿重用 他,但三立老人从此不踏入政坛,三立老人因以传世的是 他的诗文。十八世纪的最后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传统诗歌虽 然在新文化运动到来以后,慢慢转

11、向衰落,但在最后阶 段,我们称之回光返照,有一段很大的繁荣期,即清代的 末期到民国的前期。清末同光年代,文学史上称为“同光体” 的诗歌形式,“同光体”后期的领袖就是散原老人陈三立先 生。他的诗歌学的是宋诗,他本身是江西人,江西诗派, 大概在自己的作品中要用许多典故,对许多曲折的、不能 明言的、许多有隐意的时事的感慨、身世的感慨。散原先 生诗是中国十九世纪传统诗歌领域中不能轻视的一份遗 产。复旦大学的一位朋友现在还在专门做陈三立先生诗歌 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另外三立老人非常有气节, 清末民初的北洋政府,包括一九二八年后的蒋介石国民政 府都想借重他的威望和影响出任一些职务,他都不愿意。 卢沟

12、桥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三立老人住在北平的郊区 西山,日本人想拉一些有影响的老辈出来,熟悉历史的人 都知道,有一个军阀叫吴佩孚,当时也老了,日本人也去 拉他,总之一些有名气的老人,无论是政界还是文化界, 日本人都要把他们拉出来,三立老人也名在其中。老人很 生气,让仆人关上大门,门外总有便衣在等着,三立老人 知道就当时情况带着全家回南已是力不从心,就生病拒不 服药,多少天后就去世了。这时的陈寅恪先生作为清华的教授,因为战争爆发, 正在由北方向中国西南迁移的途中。陈先生出生世家,有 着这么好的传统修养,而且又不是传统的教育子弟埋头只 读圣贤书,得一举人进士好做官。他出生于一个有传统文 化的积淀,又

13、是中国处于近代的世界环境中,具有开放意 识、有改革中国传统封建统治愿望的官僚队伍中激进分子 的家庭。从小在家中念私塾,十三岁由亲属带他到日本。 最初他是随到日本留学的大哥见见世面,回国后在他所属 的江西省考到一个官派的留学资格,先后在日本、德国、 瑞士、法国留学,三十岁左右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当时 在欧洲和美洲的留学生队伍中,许许多多的年青人都知道 陈寅恪其人,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 要人物,胡适、俞大维、吴宓等他们在欧洲或美洲碰到 时,无一不把陈寅恪推为他们这一拨人中最努力、最渊 博、最优秀者。陈先生是一个世家子弟,不是不知道读书 能进入官僚阶层,有较好的生活。如清代的科举制

14、度没 变,他肯定会和他的兄长一起一个个地去考试,但因他的 家庭有过那样的变故,他们又会有另外的一种看法,又重 视,不得不把它当成敲门砖,同时又不是真正的看重。陈 先生留学若干个国家,到了多少个学校,都是要学他感兴 趣的学问,找他所佩服的老师。我做学生时,我的老师说 过,陈先生真了不起。有的老师听他一个学期的课就够 了,有的老师听他一星期的课就够了,还有的老师听他一 节的课就够了,他并不是和老师比高低,有较量的想法, 他只是我要学的,就是与我的学术、理想,与我一生要完 成的学术任务有关,感兴趣的东西,并不完全被学分、学 制所左右。吴宓说陈寅恪的学问是我们当中学识最渊博,但不止 是渊博令人佩服,而

15、且他的好学深思,他能对学问融汇贯 通,他的见解更令同学们佩服。根据记载,当时的留学生 中有许多贫寒子弟,父母供不起,但由于刻苦,得到有钱 人资助,或考上官费,有了特殊的待遇,有的就是世家子 弟,有的是通过各种关系,不管怎样,这些留学生在海外 大多是只想文凭,只想所谓个人今后的利益。而吴宓、傅 斯年、胡适,包括陈寅恪这些人笔下所写的当年世纪末的 那批留学生真了不起。陈寅恪后来是一个书斋的学者,但 二十年代在德国留学时每天听的是梵文、巴利文等一些很 专门的学问,但周末同学们聚会时,除交流学习的情况 外,谈论的是回国后中国的征兵制度、军队制度、通过征 兵提高中国穷乡僻壤的百姓的水平、教育应推行德国式

16、 的,还是英国式的,谈的都是学成以后如何报效国家,如 何改造遍体疮痍的国家,数千年的封建文化虽然给了我们 光荣、给了我们骄傲,但近代以来,他更象一个生病的老 人。这批年青人从大陆出来,日夜萦绕自己的信念就是如 何拯救自己的国家,为国家寻找一条富强之路。陈先生早 期在德国和美国碰到两位国际大师级的语言学专家,一个 是美国的Lanman,非常了不起,另一位是德国的Lueders。 回国后,又在清华大学有一位外国专家叫钢和泰,他与陈 先生有很长时间的交往。当时已是清华教授的陈先生每周 与他见面两次,习梵文。梵文及巴利文不是现代的语言, 是古代曾经存在过,后来越来越少有人知道,变成一死掉 的语言,但是偏偏我们东方的包括亚洲西部、中亚、东亚 古代历史中许多不同时期的文献,不都是用现代的文字, 如阿拉伯语、汉语来记载的,它们多是用梵文、巴利文, 突厥文等这些古代的文字记载。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西藏有 藏文,蒙古有蒙文,满族有满文,新疆所用的语言就属于 突厥语系统。历史上这些民族有分、有合、有并,我们中 国的版图在唐代曾推到中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