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86536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高二语文备课组 雷红俊一、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2 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把握孟子“乐民之 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现代意义;学习对比论证在说理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 主要学习第 1 则和第 3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 步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三、教学过程:导入: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位传统士大夫眼中的 “仁

2、人之心” 和高尚人格, 标志着我国古代人格的最高境界。 让我们沿着历史长河 上溯,我们会发现, 这种仁人之心有一个闪耀不息的源头它就在 孟子那儿。、自主学习:1、背景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 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以辩才出 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 展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 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 取得民心。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 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2、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

3、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 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3、学生展示 预习成果 (组内展示 )读准字音 : 王语暴 ( ) 庶几 ( ) 独乐乐, 与人乐乐 ()疾首蹙頞( ) 羽旄之美 ( )朝儛( ) 放于琅琊 ( ) 秋省敛而助不给 ( ) 睊睊( ) 作慝( ) 徵招 ( )归纳文言知识点 :(1)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今之乐由古之乐 () 可得闻与() 直好世俗之乐耳() 时日害丧() 予及女偕亡() 畜君者() 景公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王语暴以好乐() 王变乎鱼曰

4、() 今王鼓乐于此 () 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 遵海而南() 秋省敛而助不给() 为诸侯度() 民乃作慝 () 师行而粮食()(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今王鼓乐于此()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庶民子来() 而民欢乐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出舍于郊() 师行而粮食()(4)例举文言句式。 判断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无非事者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巡狩者,巡所狩也 宾语前置句: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

5、不豫,吾何以助?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被动句: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省略句 :不若与人( 5)简要概括第 1-3 则主要意思。明确:第 1 则:通过正反对比, 孟子主张国君应 “与民同乐” ,实行“仁政”的思想。第 2 则:表述池沼苑囿之乐, 即君主贤明, 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第 3 则:国君应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2、学生质疑 预习时的知识障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疑惑, 排除障碍。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点。4、对各组展示和朗读适当点评。、引

6、领探究:1、师生研读第 1 则( 1)学生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真情朗读。( 2)翻译下列句子:(组内交流)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使谈话顺利进行?( 4)研讨:问题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问题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问题: 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 其作 用是什么?问题: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2、师生研读第 2 则(1)学生齐读第 2 则( 2)交流讨论:“王在灵囿,幽鹿攸伏。

7、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 鱼跃。”说明什么?明确:说明“贤者而后乐此”,与民同乐(池沼苑囿之乐)。3、师生研读第 3 则(1)学生默读第 3 则( 2)翻译下列语句。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3)师生研读第 3 则问题: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作用是什么?问题 : 孟子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启发齐宣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讨论探究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 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

8、结合。那么,请问文中 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思考: 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影响 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参考答案 :1、读准字音:y u sh uj i yu el e c u e m do w u f eng ya x ing j iju m t e zh ish do2、归纳文言知识点:( 1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由”通“犹”,如同。“ 与”通“欤”,语气词。“ 直” 通“只”,只是。“ 害 ”通“曷”,何。“ 女”通“汝”,你。 “畜”通“慉”,喜欢,喜爱。“ 说”通“悦”,高兴。(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语:告诉。 好

9、:喜欢,爱好。 色:脸色。 今 :假如,如果。 经、营 :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攻:制造。 遵:沿着。 省 :视 察。给:不足。 度:法度,准则。 慝:邪恶。 师:众人。(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乐: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少、众 :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少数人、多数人。 鼓:演奏。 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 得疾病。 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子 :名词作状语,像儿子 一样。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乐、忧:形容词 意动用法,以 为欢乐,以 为忧愁。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 居住。 粮食: 名词活用为动词,征集粮食。第 # 则研读探讨:问题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

10、,使谈话顺利进行?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 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 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 一类是先 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 ,即雅乐, 一类是世俗之乐, 即俗乐, 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 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 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 愧,所以变了脸色。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这话是承接齐 宣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 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 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 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 子就已经完成

11、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 孟子为了缓和谈 话气氛所用的手段, 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 却把谈话引 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问题 : 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明确: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 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 乐,孰乐?”和“与少乐乐, 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 “不 若与人”和“不若与众” ,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说 “可 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 一是蓄势,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 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 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问

12、题: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在文中, 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 “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 体健康的太平景象, 1.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2.通过描写,形象 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 3. 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 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所谓 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 而是说以百姓之 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点拨: 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 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 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 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

13、俗之乐, 而 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 这是更根本的, 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 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 以百姓之乐为乐, 以百姓之忧为忧。 那么, 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问题: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明确: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 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 惨景图和乐景图 的对比, 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 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 惨景 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 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 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

14、借鉴。第 # 则研读探讨:问题: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 游一豫,为诸侯度。”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古时候国君出游都是国家大事,是为了百姓,急百姓 之所急,百姓也殷切盼望国君出游,为诸侯树立榜样。和下文形成鲜 明对比。问题 : 孟子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启发齐宣 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古今 对比来启发齐宣王。 先说古时候, 天子诸侯或者巡游或 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急,因此百 姓殷切盼望他们出游。 再说眼下, 君王出游无非是兴师动众靡费民财 为百姓添乱增忧。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来启发齐宣王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使主旨更加

15、鲜明有力。4、讨论探究: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 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那么,请问文中 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确:与民同乐,也就是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在孟子的那个时代, 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 和老百姓共用、 共享,不会一起游乐。有的只是帝王的宫室。这宏伟的建筑,老百姓 根本不能入宫,更别说去宫内游玩。夏朝开始帝王世袭,帝王和百姓 的享受、游乐根本不同,帝王为了雄霸天下不惜发动战争,而孟子能 劝导有野心的国君与民同乐,这种主张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有其进 步性,其思想和人格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诸多启示,从中汲取营养, 构建我们健全的人格,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正如王立群教授在解读 孟子时所言,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让我们明 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