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486382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李晓瑞审视那跳脱出理性的另一个自我浅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内容摘要:认识论认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既有选择、推动、调控、创造等积极 的一面,又有抑制、保守、否定等消极的一面。非理性因素起作用的原因是由人类认识 活动的特点及主客体的性质所决定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研究对揭示认识的主体性、能 动性及其内在机制,揭示真理是主客观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认识论,另一个自我,对第六日的不同视角解读目录:只拥有理性因素?那么“我”将不会成为完整的自我 毫无疑问,另一个自我正游离于理性因素之外并对“我”的认识产生着不可或

2、缺的作用 积极或者消极?“我”该如何正确运用非理性因素的力量?一. 我们的认识总会受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因素的左右,无一例外。我想,在谈这一问题之前,明确两者的概念性区别是十分必要的,所谓理性因素, 顾名思义,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而非理性因素,则是指人的情感、意 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 觉、灵感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 个方面的特点:一即摹写性,二即创造性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应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 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的 分析与

3、选择,运用与重组,整合建构与虚拟。正因如此,人类才既能够作用于理性因素, 通过直观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反映出现实中的事物,也能够作用于非理性因素,通过灵 感和幻想,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创造世界。这不仅说明创造性这一特点已然将人类的认识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 心理活动明确区分开来,也说明在这认识的能动性过程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 辩证统一的。就连理性主义大师黑格尔也承认道:理念是经线,热情是纬线,经纬交织, 构成了世界的大地毯,由此可见,非理性并不能绝对独立但绝对存在,只有同时拥有理 性和非理性两种因素,我们才能使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正常进

4、行,“我”也才成其为完 整的自我。二.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人类认识是一个具有诸多因素的动态过程。作为主体结构的要素,非理性因素在认 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特殊功能。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影响具有 双重性和两极性,它既有主观的能动性、创造性,又具有主观的随意性、偏狭性,从而 表现出它在认识中积极地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就前者而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动力作用、诱导作用以及激发作用三种 形式。自动力作用谈起,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 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 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

5、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 力量。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以马克思本人为例, 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的总体精神归属或者说他认为最终能决定其职业选择的终 极的价值,应该是一种非理性的信仰,或者说对人类的道德关怀,在波恩大学读书期间, 马克思写了大量的诗歌,他个人的情感极其丰富,可以彻夜作诗,心潮澎湃时喜欢独自 漫步街头,他对文学和艺术史的热爱完全不亚于其正业法律,与其说是文学中那种 非理性的冲动、激情、意识吸引了他,倒不如说是马克思天生的那种非理性的一面让他 对文学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他在短诗人的自豪中写道:“我满不在乎地向/撕 下面纱的旧世界挑

6、战。”像这样张力十足的诗句并不少见,这种充满斗争欲望的内在冲 动表露无疑,不管这种欲望和冲动是来自于对理性的崇拜还是对精神道德的信仰,但它 本身确实是一种非理性力量的表现。总的来说,身处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马克思还是以 理性原则来指导自己,然而,他对理性的追求和对心中理想的坚持却充满了一种强烈的 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比理性更能体现马克思本人的个人气质。在以 后的理论斗争和现实批判中,这种浪漫主义的个人情怀无疑是支撑着他勇往直前的不可 或缺的精神要素。而诱导的作用,则具体体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两者会使人产生 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种种想象和幻想。以化学史上许多重要理论

7、发现为例, 如道尔顿原子论、阿伏加德罗分子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 子轨道模型等等都是大胆想象的结果。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 是化学史上的诸多趣闻之一。据他本人描述,这完全起源于梦境。那是在比利时根特大 学任教时的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 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条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醒 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对此,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 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正是由 于凯库勒大胆想象,从长链结构的苑囿中解放出来,提出

8、了单双键交替的封闭式苯环结 构,这一分子结构的新概念不仅丰富了化学理论,而且成为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 程碑。所谓激发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 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 的认识能力。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人们经过长期紧张的理性思考, 寻求某一问题的答案,但百思不得其解。然而这时人的思维实际上是处于高度兴奋、高 速运转的状态下,好像电子线路的触发装置一样,一种线路接不通就换另一种。正是这 种理性思维的积极运作,给直觉、灵感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这时,一旦某条信息联系 的关键性思路接通,就会一通

9、百通,思维豁然开朗,一下子抓住了事物的症结,找到了 问题的答案。以爱因斯坦为例,他曾回忆说,直到1905 年的一天早晨起床时,他才突 然想到: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性的两个事件,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同时 的。他立即抓住这一“灵感闪光”,很快写出了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就后者而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对认识的抵制、干扰等。有例为证,尽 管由电影第六日衍伸出的主要命题是端正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这一现状所应当持有的 当代价值观,但就我看来,这部有着广阔思考空间的电影正是非理性因素的消极作用于 人类的最明显体现,在科学技术这一本该以理性因素作为先导的领域中,赤裸裸的欲望 和不良动机却占据

10、了主要地位,过分强烈的激情使人类丧失了最起码的判断力、控制力 和理智能力,干扰和影响着人们正常的认识秩序,过犹不及的兴奋使人类只看到事物积 极的一面而忽视事物消极的一面,从而不能冷静地观察事物,以致于给认识和思维造成 障碍。第六日中的克隆人行为,便是由此牵触到了诸如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等一 系列严重问题。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的心理因素,不可避免地要渗透于人的知 识,并在人的认识定势中积淀下来。由于认知定势的相对稳定性,在形成之后就难以改 变或改变的幅度很小。它总是保持着一种惯性,促使人们按照原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因而形成一种循环式的、封闭式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自第六日中,这一点亦是

11、有明显体现,在被积极的认识劝说和规正之后,陷入疯狂的科学家仍然不改初衷,固执 己见,可见,非理性因素的负面性仍是不容小觑。三. 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首先,我们应当明确,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不可割裂,认识既然包含着价 值内容,它就离不开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但是,这些非理性因素中必然渗透着理 性的成份。当然,想象(包括直觉、幻想)等非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概念、判断、 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而单独进行,相反它们必须以一定的逻辑思维活动为基础。马克思 主义哲学并不否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非理性因 素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

12、作用,同时也不能盲目依赖 非理性因素。我们一定要以理性因素为先导,去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努力保持美好 的心境,坚忍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摒弃消极的情感和不良的行为动机。其次,对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准确定位也是必要的。很显然,一个毫无情感,对任何 事物都无动于衷的意志薄弱者,是不会有明确的认识目的,更谈不上对事物本质规律的 揭示。因此,我们应肯定非理性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确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从 另一方面而言,非理性因素中的直觉也好,灵感也罢,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认识者 长时期艰苦实践、深入思考的结果。所以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俄国画家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况且,在非理 性因素的作用下,并不是所有的直觉和灵感都有创造性价值,有时,我们的所得也可能 是错误的,因此,应当用实践来检验其正误。综上,非理性因素在认识的过程中和思维的逻辑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认识 的发展和飞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促成人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的 飞跃。参考书目: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版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