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历年真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85868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历年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质历年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质历年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质历年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质历年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历年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历年真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简答题1.断层分类(新249)按断盘相对运动方向分为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平移断层:二侧岩块水平滑动,断面近直立三种。按断层的组合类型分为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叠瓦式断层和推覆构造。2生物进化与地质年代表的关系?对地质历史发展史的研究应主要解决哪些问题?(新27)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3. 地磁要素(新37)表示地球磁场方向和大小的物理量。地磁场的状态则可用磁场强度F,磁偏角(磁针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和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这三个

2、要素来确定。4. 褶皱的基本形态(新245)褶皱是岩层在应力作用下产生连续弯曲的塑性变形产物,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破坏。其基本形态分为背斜和向斜。其规模有大有小,小的须用显微镜观察,大的可宽达几千米,延长达几十千米。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5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中脊 汇聚型板块边界:太平洋西南岸的俯冲带转换断层型边界:陡崖6岩浆岩划分(老新都有)根据Si02含量分类: 超基性岩(科马提岩)、基性岩(玄武岩)、中性岩(安山岩)、酸性岩(流纹岩)。45,52,65岩浆的冷凝环境:侵入岩和喷出岩,再

3、将侵入岩分为深成侵入岩与浅成侵入岩7地球的分界面从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约在地下17Km深处,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约在地下2900Km深处。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8地下水分类9冰川的形成条件(新123)冰川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其次是地形条件。 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温;二是降水(雪)量。冰川形成的地形条件 两极地区冰川的形成与地形关系不大,雪线高度主要受气温控制。中低纬度高山区的冰川形成需要有可以积雪的相对平坦的地形。另外雪线高度还与山坡向阳背阴,地形突出与隐蔽,

4、即接受阳光多少等因素有关。三、论述题1地质作用划分或类型(新6)09年(课本)在地球系统中,导致发生各种地质事件的地球作用过程,统称为地质作用。按照作用发生的场所和动力来源,又分成 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内动力作用。外动力作用是由太阳驱动、地球的重力参与的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中。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风化作用、风的作用、海洋与湖泊作用、河流与地下水作用、冰川与重力作用等等。就总体而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地表“削高补低”,重塑地表形态并产生相应的外动力地质产物-沉积物和沉积地形。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地

5、球的内部,部分发生在固体地球的表层,如火山作用。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同时“抬高降低”,增大地表高差并激发相应的外动力地质过程。(课件)形成和改变地球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2岩层的空间方位如何确定?叙述各产状要素(新241)08年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岩石的空间位置。岩层

6、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以及岩层的厚度。层面的走向、倾向与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层的走向, 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方位角读数, 二者相差180度.倾向:在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 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岩层面向下倾斜的那个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 简称倾向。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 又称真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一点上可有许多视倾斜线, 因而也就有许多视倾角, 这些视倾角都比该点的真倾角小倾斜岩层才

7、有走向、倾向、倾角。水平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均为零。垂直岩层无倾向,用走向描述。火成岩:层状侵入体有走向、倾向、倾角;厚度即二边界之间的距离。 非层状火成岩形态复杂,其产状据其延伸方向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通常是用地质罗盘仪直接在岩层面上测得3沉积岩形成过程(新59)07年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如地表流水、风、冰川等)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但由于它形成于广泛分布的陆地表面及海洋盆地中由沉积作用形成,因而它占据了地表的75%面积。沉积岩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性,在山区常常可以看到一层层的岩石,这就是沉积岩。组成沉积岩

8、的物质来自陆地上已生成的各类岩石,它们称为沉积岩的母岩(或源岩)。除以上母岩外,火山喷出物,生物物质,水体中的化学沉淀物也是沉积岩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岩中还有宇宙物质加入。沉积岩完整的形成过程通常包括前期的搬运(物质的搬运一般可分为三种方式:机械搬运:碎屑物质在水、风、冰川或重力流中被搬运。化学搬运:一些母岩风化产物溶解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被携带搬运。生物搬运:生物作用的生物残骸和分泌物的堆积。)一沉积(沉积方式也有三种:机械沉积:机械搬运带来的碎屑物质,由于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下来。化学沉积:化学搬运来的物质通过化学作用形成难溶的物质或通过胶体凝聚进行沉积。生物沉积:生物的残骸和分泌

9、物的沉积。)过程,后续的深埋压实(在上覆地层负荷力作用下,进行的脱水、体积减小、孔隙度和渗水率降低,固结成岩的作用。)和脱水固化(在上覆沉积物形成的静压力作用下,使松散沉积物紧密结合失去水分的作用。)过程。沉积岩根据物质来源、沉积物搬运和沉积作用方式可以分为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岩三大类。陆源碎屑岩指沉积物来自大陆物理侵蚀作用,经流水、风、冰川、泥石流、重力流等搬运到沉积盆地沉积成岩。沉积过程受物理的或机械的因素控制,如流体性质(气体、液体、固体),运动状态(流动、波浪)及其强度控制。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爆发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在盆地中(陆上或水下)沉积下来,经成岩固结或熔结而成

10、的岩石。它既有火山作用的特征,又有沉积作用的特征(搬运和沉积),介于火山熔岩与陆源碎屑岩之间。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岩其物质(矿物)来源是风化成真溶液或胶体溶液搬运到盆地内,或者其本身就来自盆地内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沉积下来并经成岩作用转化为岩石。4岩石分类,各大岩石形成和演化(新59)05/08岩石是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物质的稳定形式,主要以矿物集合体的形式存在,通常由一种以上矿物(有时为岩屑)组成。岩石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单位,类型复杂多样。按岩石形成的自然作用类型,可将它们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如地表流水、风

11、、冰川等)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是由岩浆上升冷凝后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为两个成因系列:侵入岩和火山岩。变质岩在地球演化历史中,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固态下发生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岩形成后还可经历新的变质作用过程,有的变质岩是多次变质作用的产物。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又可以通过风化搬运沉积再转变成沉积岩;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

12、岩浆岩。因此,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循环演化过程中。5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是在碎屑的重力大于水流的搬运力时发生的。由于流水的流速、流量不定,碎屑本身的大小、形状、比重不同,故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从碎屑大小上看,最先沉积的是颗粒粗大的碎屑,依次过渡到最小的碎屑;从碎屑比重上看,比重大的颗粒沉积先于比重小的颗粒。这样,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因此,沉积物固结后分别形成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6生物的层序律(老

13、65)09年 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一般来说,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这就是生物层序律。7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特征和意义(新240)09年上下两套地层形成时代不连续,接触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斜交,这种接触关系成为角度不整合,简称不整合。特征:新老地层角度相交,有沉积间断,岩性、古生物演化突变,存在剥蚀面、风化壳、底砾岩。 条件:地壳运动强烈,老地层

14、褶皱、破裂并遭风化、剥蚀,而后地壳下降接受沉积(不整合面总是与上复岩层产状一致) 意思:对地层不整合的研究,除了可以判定构造运动的性质外,还可根据不整合上下地层的时代大致确定构造运动作用于该区域的时代。此外,对不整合面上古风化壳的研究可以了解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区域性的不整合与假整合常是划分地层的依据之一,可成为地层单位中界、系两级单位的分界面。8冰川的形成条件及冰蚀地貌类型(老167)一、冰川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其次是地形条件。1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温;二是降水(雪)量。2冰川形成的地形条件两极地区冰川的形成与地形关系不大,雪线高度主要受气温控制。中低纬度高山区

15、的冰川形成需要有可以积雪的相对平坦的地形。另外雪线高度还与山坡向阳背阴,地形突出与隐蔽,即接受阳光多少等因素有关。二、冰蚀谷又称冰蚀槽或“U”形谷。山谷中流动的冰川称山谷冰川。山谷冰川的刨蚀作用加深谷底,使谷底趋向平缓,但由于山谷基岩抗刨蚀能力不同及原来地形存在石阶等原因,谷底纵剖面可为台阶状。冰 斗山坡上的洼地积雪后称粒雪盆(图中标注冰川雪处)。粒雪盆中积雪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形成冰川(冰斗冰川),冰川流动对洼地的磨蚀和挖掘使洼地加深,洼地的壁因挖掘作用变陡峻,并使洼地向山脊和山峰方向扩大(图7-11)。经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三面壁陡一面开口的围椅状地形称为冰斗。冰斗开口处剥蚀作用弱一些,往往地形凸出一些,有一门槛。冰斗中冰川增厚、增大会流出冰斗进入山谷。由于雪线附近冰劈作用最发育,刨蚀作用强度大,因此冰斗在雪线附近常发育成一排。当冰川完全消融后,它可作为古雪线的标志,同时冰斗中积水可形成冰斗湖(冰蚀湖的一种)。刃脊和角峰山脊两侧冰斗共同后退,向山脊方向扩大,山脊变尖似刀刃或鱼背上的鳍,即为刃脊或称羊背石: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9人类活动诱发的环境问题、危害及对策04/05/06/08年(老P279)随着全球人口激增,人类活动已构成一种巨大的地质营力,它可以恶化人类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