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856964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和盾的集合》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矛和盾的集合?教案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 ,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来讲 ,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稍加启示引导 ,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根底。因此 ,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 ,画出不懂的问题 ,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 ,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在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根底上进

2、行筛选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 ,相机解决 ,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创造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创造坦克的?2“是的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 ,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 ,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 ,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 ,教师并不急于解决 ,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 ,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 ,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 ,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 ,在文章中寻找答案 ,在思考中寻找答案。在自

3、读解疑的根底上 ,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 ,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使学生读中有思 ,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表达团体合作的精神 ,又发挥个人才智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 ,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根底上补充拓展 ,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 ,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以疑促读 ,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 ,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 ,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4、,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 ,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根底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 ,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 ,互相交流。例如 ,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 ,课文中“1916年 ,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 ,吓得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 ,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

5、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 ,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创造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 ,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读中悟理深悟寓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 ,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 ,“是的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 ,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 ,在事例中感悟语言 ,在事例中理解课文 ,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

6、解 ,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 ,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 ,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五、积累语言课外拓展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 ,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 ,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 ,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 ,了解创造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 ,应在课堂交流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 ,走出课本 ,课后搜集一些创造家的故事 ,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